比亚迪硬抗三道天雷,渡劫成功,安全实力真不是吹的

最近,网络上流传的一段视频让很多人都看呆了,也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事情发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铁山港服务区,当时正下着倾盆大雨,雷电交加。

一辆正在充电的比亚迪宋PLUS EV,竟然在短短的时间内,被闪电连续击中了三次。

比亚迪硬抗三道天雷,渡劫成功,安全实力真不是吹的-有驾

视频画面里,每一次雷击都伴随着刺眼的火花在车顶上爆开,强大的电流在车身上游走,那场面,光是隔着屏幕看都让人心惊肉跳,感觉这车随时都可能报废甚至起火。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雷暴过后,车主安然无恙地从车里走了出来,看起来并无大碍。

这巨大的反差立刻就点燃了大家的好奇心,无数疑问随之而来:为什么被雷电这样直接劈中,车里的人竟然能没事?

作为一辆电动车,它的电池和各种精密的电子零件,难道就不会被这毁天灭地的电流瞬间摧毁吗?

这辆车的安全性,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

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得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个是人的安全,另一个是车的安全。

首先,我们来说说为什么车主能够毫发无损。

这其实要归功于一个我们中学物理课本上就可能学到过的知识点,叫做“法拉第笼”效应。

这个原理其实很简单,它指的是一个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封闭壳体,可以有效地屏蔽外部的电场。

当雷电这种强大的电流击中这个金属壳体时,电流会优先选择电阻最小的路径,也就是沿着金属外壳的表面流动,并最终导入大地,而壳体内部的空间则几乎不会受到电流的影响,电场强度接近于零。

我们现在开的汽车,它的整个车身就是一个用钢板、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打造的,虽然不是完全密封,但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当有效的法拉第笼。

所以,当雷电击中汽车时,电流会顺着车身金属蒙皮流到轮胎,再通过轮胎(在超高电压下,轮胎的橡胶也会被击穿导电)传入地面。

比亚迪硬抗三道天雷,渡劫成功,安全实力真不是吹的-有驾

坐在车里的人,就等于处在这个被金属外壳保护起来的安全空间里,电流根本不会穿过人体。

因此,在雷雨天,待在封闭的汽车内部,远比站在空旷的田野或者大树下要安全得多。

这并不是比亚迪独有的“特异功能”,而是所有金属车身汽车都具备的物理特性。

所以,车主的安全,首先是科学原理保证的。

然而,人的安全问题解决了,更深层次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尤其是对于一辆结构复杂的电动汽车来说。

大家心里都清楚,电动车最核心、也最金贵的就是它的“三电系统”,也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

这套系统里布满了各种精密的电子元器件、传感器和控制模块,它们对电压和电流的稳定性要求极高。

雷电不仅仅是带来直接的强电流冲击,它在发生瞬间还会产生极其强大的电磁脉冲(EMP),这种无形的能量波,就像一个“电子杀手”,能够瞬间干扰甚至烧毁周边的电子设备。

我们平时打雷时家里电器可能会跳闸,甚至手机信号都会受影响,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此近距离、高强度的雷击,对比亚迪这辆车的“心脏”和“大脑”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

这也是大家最为关注的焦点,如果三电系统被毁,那这辆车即便外表完好,也跟一堆废铁没什么区别了。

事件发生后,比亚迪官方的反应非常迅速,他们立即将这辆经历了“天劫”的宋PLUS EV运回了总部,组织了工程师团队进行了一次堪称地毯式的全面检测。

检测结果出来后,再次让所有人感到惊讶,甚至可以说是惊叹。

比亚迪硬抗三道天雷,渡劫成功,安全实力真不是吹的-有驾

报告显示,这辆车的核心三电系统,包括最让人担心的动力电池包,其内部的电芯、电压、绝缘电阻等所有关键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没有发现任何损伤。

这意味着,比亚迪引以为傲的刀片电池,不仅在物理安全上表现出色,在抵御这种极端高压电磁冲击方面,同样展现出了卓越的稳定性。

此外,车辆的电机驱动系统和整车控制器也安然无恙,车辆可以正常启动、行驶、加速、充电,所有功能一切照旧。

这充分说明,雷电产生的强大电磁脉冲,并没有能突破车辆的电磁兼容防护体系。

再看车辆的其他部分,除了车顶的天线位置留下了几处被雷电烧灼的明显痕跡,证明了那惊心动魄一幕的真实性外,全车的车身结构、玻璃、轮胎,以及车内的仪表盘、中控屏、音响等所有内饰和电子设备,全都完好如初。

这个检测结果的背后,揭示的是远超“法拉第笼”原理的深层次安全设计。

它说明比亚迪在整车研发,特别是三电系统的设计阶段,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类似雷击这样的极端工况。

这涉及到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通俗地讲,就是既要让车辆自身的电子设备不产生过强的电磁干扰影响外界,也要让车辆具备足够强大的能力来抵抗外部的电磁干扰。

这就像是给车辆所有敏感的电子部件,都穿上了一层又一层看不见的“电磁盔甲”。

从电路板的布局、线束的屏蔽处理,到关键控制单元的接地设计和滤波电路,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和严格的测试,才能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抵御电磁脉冲的入侵。

我国对于电动汽车的电磁抗扰度有明确的国家标准,但这次事件的结果表明,比亚迪的内部安全标准,显然是远远高于国家基本要求的,他们是在用一种更具前瞻性和冗余度的思维,去打造产品的安全基石。

这次意外的雷击,就如同一次无法预演、最严苛的“随堂测验”,比亚迪不仅及格了,还拿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高分。

它用事实向市场证明,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工业,尤其是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上,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模仿和追赶,而是在关乎生命安全的核心技术领域,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足以应对极端挑战的深厚实力和自信。

这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颗强有力的定心丸,它让我们看到,我们自己国家生产的汽车,在安全这件事上,是动真格、下苦功的,是真正值得信赖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