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刚刚落下,慕尼黑车展的展馆里依然热闹,一台灰色的保时捷Taycan静静地停在展位中央。工作人员拖着长长的电缆在地面走动,但在人群窸窣间,有人注意到:这台保时捷下方的地板并没有插着充电线,而是嵌着一块“黑科技”——充电底座,一块价值足以让外卖员数出一年工资的地面模块,仅需一靠即充。你可能会问:不插线真的能充吗?这玩意会不会像小区里那句老俚语,“看着高端,实际一场空”?
无线充电并非新鲜词,手机圈早就炒过一遍,从三星到苹果,一堆厂商把手机垫在充电板上,结果传来最多的吐槽是:“耗能高,发热猛,充电慢。”到了汽车领域,原理还是那个原理:电磁感应,不管你是摩托罗拉还是保时捷,能量还是得跳跃个空档才能到你车里。但这一次,保时捷干了件出乎意料的事:把无线充电重新端出来,还带着11kW的最大功率,刷足了科技感,收益未必多,话题却有了。
这事真把我看楞了——不是所有汽车公司都有勇气把失败过的技术再卖一次,而且售价还贼贵,地面基座5000欧元、车载模块2000欧元,算下来人民币将近六万。这钱放我这够买条正经的哈士奇配十根肠,但显然保时捷车主和我想法不一样。有人在知乎吐槽自家极氪原装充电桩太贵买不起,但轮到保时捷这帮朋友,家庭装无线充电设备,似乎倒成了顺理成章的小资生活标配。大概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些人考虑成本,有些人考虑便利,剩下的,考虑仪式感和专属感。
据说75%的保时捷新能源车主都在家给车充电,住的都是带车库或者固定车位的房子,这种场景对于“科技咖”来说,简直就是为无线充电量身定制。画面你可以幻想一下:夜晚,客户下班回家,车库灯一亮,保时捷轿车静静地停进指定位置,无需弯腰插线,“啪”,自动连枢纽,第二天满电出门——哪怕只是少掉20秒插拔动作,对于有些人来说“时间就是生活的尊严”。
但冷静点看,无线充电能效问题仍在。保时捷说损耗只有10%以内,确实算抓住行业高灯,但比起特斯拉家用有线充电的7%损耗,还是差3%。你若是财务,可能吐槽这玩意“骗电表”;你如果是科技发烧友,可能愿为那点便利买单。奇怪的是,市场得承认“豪华品牌用户对成本并不敏感”,他更在乎的是“科技感”和“专属体验”。麦肯锡的调研白纸黑字都摆在那,反倒让那些算账算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普通车主看得更像是段子——毕竟花六万块买个黑方块,只为少弯一次腰,这种体验,大众用不上,但没人能否认它的存在价值。
其实无线充电的道,早有人尝试走过。宝马推过3.6kW的无线充电,智己也推过一万八的无线充电选配。结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选的人少,推广下线”,市场最后都靠有线充电强行拉回现实。不少行业里的朋友事后自嘲:“无线就是给会议上吹牛用的,真到自己家里,还是那根老电缆最安心。”不过转念一想,说白了这也是品牌和场景的问题:宝马530e插混车,用户买车本就不是冲科技来的,智己的品牌认同度也没撑起来。但到保时捷这里,事情从“技术升级”变成了“品牌体验延伸”,这回拿起无线充电,就像手里多了把钥匙,不仅仅是好看,更是身份符号。
有意思的还有无线充电的“兄弟分支”——动态无线充电,就是给路面铺设充电设备,专供车辆边跑边充,听着像科幻电影,实际也有公司在搞。瑞典Electreon搞了两段“充电公路”,机场通勤专用,成本高达每公里1000万欧元,最后瑞典政府也扛不住,关闭了项目,钱都投到静态充电站去了。其实这本身就揭示了现实,哪怕你技术天花板再高,最后决定市场的,往往还是那张“成本账”。
所以回头看这次保时捷的无线充电秀肌肉,其实它并不想解决所有电动车主的痛点,而是在用高端的方式服务于小众需求。装得起六万块充电板的人,最后也可能先享受技术红利,然后帮技术把贵价慢慢摊薄下去。你要笑,这和当年无线耳机刚出来时,一个都卖到天价,后来厂商卷成白菜价,大家都没插线了,难不成,一切技术进步都是这路数?
如果你现在还被六万块的定价劝退,不妨安静坐等未来五年,等它成本摊薄,技术成熟,也许汽车无线充电哪天就真的像“共享充电宝”一样普及。问题是,到那时,充电桩师傅会不会失业转行?还是“便利性感”的确比得上“省钱感”?这些事,倒是值得每个人在夜里回家时,踩下停车场的地板,自己琢磨。
电与科技的故事,往往让人忍不住问一句:你愿意为哪种体验买单?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