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亚迪开着K-Car闯进日本圣域,老玩家们皱眉的原因不止一个
那天在东京涩谷,我正准备过一个几乎能吞没两条斑马线的十字路口,一辆白胖的小车从我眼前飘过去。它的四个轮子看起来像是穿了小一号的球鞋,车顶线条圆到有点卡通感——那是日本街头最常见的K-Car。本来没啥稀奇,但当我看清车头的 logo 是 BYD 时,还是愣了好几秒。
日本人对这种小车的感情,就像老北京人对煎饼果子的执念。K-Car虽然短小精悍,动力也谈不上有多猛,但胜在能钻车位、省油,税费低,连买车的手续都少一半。你住在寸土寸金的东京湾区,开台K-Car就像养只猫——占地小,粘人,还不挑食。
比亚迪要在这里造K-Car的消息一出来,日本产业圈子立刻炸了。《日经新闻》甚至用通栏标题提醒同行:“比亚迪要冲击K-Car市场,目标四成份额”。听起来有点像小说里的宣战台词,但背后的情况比标题热闹。
王传福去年去参加东京的一个出行展,看着满大街K-Car,有那么一刻,大概就像厨子被小吃街上的现炒锅气勾起了食欲,决定自己也来一份。他们手里原本就有巴士、卡车和乘用车的全系产品,在日本公交领域还占了大头,这回直接杀进日本家庭的日常生活。
有意思的是,比亚迪在日本的打法和国内完全不同。国内是“覆盖全段位、以量取胜”,日本这边反而是高举高打——新车价基本是国内的一倍多,甚至高过同档位的特斯拉 Model 3。降价幅度也挺狠,一次能砍几十万日元,但即便这样销量也不算亮眼。去年的数据,卖得还不如中国半天的成绩。
日本是很特别的市场——进口车卖不动,纯电也卖不动。特斯拉刚来的时候满怀希望,还专门整右舵版讨好日本司机,马斯克甚至在发布会上说“Model S的心脏是日本的”。十年过去,特斯拉在这里依旧过得很憋屈,被本地的卡罗拉、普锐斯和本田N系列压得抬不起头。
电动车在日本水土不服有多方面原因。一是混动太强了,丰田和本田早早就把这门技术摸透,新款普锐斯开起来省心又经济;二是基础设施跟不上,充电桩数量跟中国相比就是一个零头;再加上政策对K-Car偏心得很——不用车位证明,交税还便宜不少,这样的设定几乎是在WIFI全覆盖的咖啡馆里喊你用流量上网。
K-Car的江湖地位,并不是随便谁都能撼动的。70年代它是扶持工业的小实验,90年代经济不景气时变成了家庭救星。到了今天,本田N-BOX甚至搭载了辅助驾驶,铃木、大发在设计上也玩得花,外形凶到像迷你版越野巨兽。你要硬是说它像中国老头乐,可以,但在日本它绝对是有身份证、有户口的正规军。
比亚迪现在的处境有点像在一群本地老将的球场里打客场赛,旁边看台还坐着一票爱挑刺的球评。《日经新闻》不仅天天写中国新能源的“进攻”,还真去把比亚迪海豹整车拆了个精光,连顶棚和前挡泥板都扯下来,写了快500页的分析报告,据说卖得比艺术画册还贵。地方产业局更夸张,一次性拆了十几台中国电动车,还办了个拆车展。日本人是很少干这种“全裸分析”的,用在比亚迪身上说明防备程度不一般。
按比亚迪的想法,K-Car也许是突破口。日本这个市场,K-Car占了近四成份额。这么小的车,既能应对城市拥堵,又能给老年人和刚拿驾照的小姑娘充当代步工具,而且情感链接深到你感觉它不是车,反而是家庭成员。偏偏这个“圣域”一直是本地品牌的盘中餐,从没被外企啃下过一块。
所以比亚迪的挑战,不只是车本身,还有日本人那套“关起门来自己玩”的流派。他们的汽车关税常年是零,看起来开放,其实牌桌上的椅子早被本土厂占满了座位。你要挤进去,不但得玩得起,还得玩得像他们才能被接纳。
眼下,比亚迪在日本同时推插混和纯电两个方向,但更多像是先铺路,等消费者观念慢慢动摇再发力。只是日本的2035目标把混动也算作电动化的那一类,这让比亚迪的纯电优势很难变成必选项。
我在东京街头第二次遇到比亚迪的车,是一辆出租版的E6,挂着京都牌照。司机是个中年人,笑眯眯说座椅很软,但充一次电得特意跑去郊区,还得挑人少的时间段,否则排队得等半小时以上。他说这些的时候,目光落在隔壁车道一辆N-BOX上,那辆小方盒子才是他太太的车。
有车友开玩笑说,要真有一天在银座的巷子口同时看见比亚迪的K-Car和本田N-BOX对飙,那票面得值一个短视频大奖。是真是假不好说,但光是想想这个画面,就有点让人期待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