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保时泰,众泰年销14辆亏10亿!高管换血,地产经理能救活?

这汽车圈儿,真是风云变幻,比那股市还刺激!

最近,咱就聊聊众泰这事儿,那叫一个跌宕起伏,让人唏嘘。

你敢信?

就在这个月9号,众泰汽车发布了个公告,说免了副总裁尹雪峰,又来了个新面孔——黄邦德,担任新副总裁。

这人事变动,表面上看,不过是企业运作的寻常事。

可细扒之下,这背后藏着的,是众泰这些年一路坎坷的缩影,那叫一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曾是保时泰,众泰年销14辆亏10亿!高管换血,地产经理能救活?-有驾

2024年,众泰的年销量,就停在了14辆这个数字上,14辆!

这数据,是不是让人大跌眼镜?

更令人心惊的是,全年亏损高达10个亿。

这10个亿,得是多少辆车的利润才能填上?

连他们位于重庆的生产基地,那赖以生存的设备,都落得个被拆除拍卖,却无人问津的境地。

这场景,何尝不像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悲壮,只不过,这“春泥”,似乎也没能唤醒曾经的辉煌。

曾是保时泰,众泰年销14辆亏10亿!高管换血,地产经理能救活?-有驾

说实话,这次高管的更迭,与其说是“调整”,不如说是众泰在绝境中,拼命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

至于这稻草能否真的挽救沉舟,还得看后续的造化。

“下课”的尹雪峰:高薪难解复工困局

先来说说这位“下课”的尹雪峰。

他的履历,那叫一个光鲜亮丽:1969年出生,哈工大汽车设计本科,吉林大学车辆工程硕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在哈飞、长安汽车、宝能观致等车企都曾留下足迹。

2024年5月才加入众泰,负责制造、质量、研发等核心业务。

这架势,妥妥的“技术大牛”,按理说,应该能带领众泰走向复兴。

曾是保时泰,众泰年销14辆亏10亿!高管换血,地产经理能救活?-有驾

可现实,往往比剧本更残酷。

众泰的公告里,直接点明了他被免职的原因:“公司无法复工复产,整车研发进度严重落后市场”。

而且,他本应在2024年2月就结束任期。

这还没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薪酬。

2024年,尹雪峰的年薪高达183.61万元!

而董事长胡泽宇的薪酬更是达到了196.59万元!

两人加起来,占据了董监高总薪酬(954.91万)的近四成!

试问,拿着如此丰厚的报酬,却未能让企业“起死回生”,甚至连复工的影子都看不到,新车研发更是遥遥无期,换做任何一位股东,谁能按捺得住心中的不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样的时刻,高薪也难掩业绩的黯淡。

曾是保时泰,众泰年销14辆亏10亿!高管换血,地产经理能救活?-有驾

新任黄邦德:跨界而来的“救火队员”?

再来看看新上任的黄邦德。

他出生于1963年,比尹雪峰年长几岁。

学历是工商管理大专,后又进修了EMBA和项目管理硕士。

他的职业生涯,似乎与汽车制造毫不沾边,更多的是在酒店、商业地产、香港上市公司领域深耕,诸如汕头国际大酒店、香港信地置业等,都是他的“老东家”。

曾是保时泰,众泰年销14辆亏10亿!高管换血,地产经理能救活?-有驾

起初,我以为众泰这次至少会找个懂生产、懂研发的专业人士来“坐镇”。

谁曾想,结果却是一位来自“跨界”的地产酒店大佬。

这不禁让人陷入沉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或许,众泰现在最迫切需要的,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专家,而是能点石成金、盘活资产、找到融资渠道的“操盘手”。

毕竟,在当前这个“谈钱伤感情”的时代,没有资金,一切技术都是空中楼阁。

深不见底的“众泰坑”:高管更迭只是杯水车薪

换高管,这不过是表面功夫,众泰真正面临的困境,是已经陷入了一个“生产停滞-资金枯竭-市场失语”的恶性循环。

回想当年,众泰凭借着“神似”豪车的外观和低廉的价格,一度在中国汽车市场掀起过一阵“模仿秀”的热潮,那时的“保时泰”名号,可谓家喻户晓。

然而,自2020年起,风光不再。

母公司铁牛集团的破产重整,直接将众泰推向了财务危机的深渊。

曾是保时泰,众泰年销14辆亏10亿!高管换血,地产经理能救活?-有驾

2022年,众泰好不容易完成重整,2023年2月,一款新能源车型被寄予厚望,仿佛要上演“凤凰涅槃”。

可市场反应却异常冷淡。

2024年全年,仅售出14辆新车,营业收入5.58亿元,却吞噬了10亿元的巨额亏损。

到了2025年上半年,虽然营收回升至2.8亿元,但亏损依然高达1.48亿元,更关键的是,整车业务仍然未能正常运转,原因只有一个:资金链断裂。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更令人扼腕的是,生产基地也岌岌可危。

2024年9月,众泰重庆分公司的生产线设备,被强制执行拆除。

这可是他们原本计划用来生产T300车型的核心阵地啊!

这些设备随后被挂上阿里拍卖平台,一拍、二拍,都无人问津。

即便评估价从1.2亿元一路降至0.67亿元,依旧无人问津。

这足以说明,市场对众泰的未来,已经失去了信心。

如今,众泰仅存的永康基地,部分厂房已被出租给五金加工企业,即便是想重启生产,也已无处可用。

曾是保时泰,众泰年销14辆亏10亿!高管换血,地产经理能救活?-有驾

力帆的“逆袭”与众泰的“孤岛”

与众泰境遇相似的力帆汽车,在破产重整后,却上演了一场“王者归来”。

2020年破产,2021年就找到了强大的靠山——吉利。

在吉利的输血下,力帆不仅获得了技术、资金和渠道支持,2023年新能源车销量更是达到了12万辆,并在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

这简直是“枯木逢春”的典范。

相比之下,众泰在重整期间,也曾传出要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消息,但最终都无疾而终。

如今,众泰宛如一座孤岛,既没有技术“援兵”,也没有资金“支援”。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更换一名缺乏汽车行业经验的副总裁,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众泰的困境,又何止是愁苦二字可以概括。

时代变局下的众泰:技术、资金、市场,缺一不可

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低价者得天下”的时代。

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以及广汽埃安、极氪等新兴力量,都在疯狂地在智能化、长续航等领域内卷。

众泰在2023年推出的那款新能源车,续航里程仅300公里,甚至连基本的智能座舱都没有配备。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它还能卖给谁?

黄邦德即便再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如果众泰拿不出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能够吸引消费者的产品,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

结论:高管更迭只是“姿态”,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总而言之,众泰此次高管的变动,更像是一种对外姿态的展示,试图向市场传递“我们还在努力”的信号。

然而,从现实来看,缺乏核心技术、资金匮乏、生产基地受损,再加上一位对汽车行业陌生的新任副总裁,想要扭转乾坤,其难度不亚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众泰能否浴火重生,最终取决于能否找到如同吉利之于力帆那样的战略投资者,获得实质性的支持。

否则,即便再频繁地更换高管,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最终可能还是沦为资本市场的笑柄。

这就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无奈,历史的机遇,稍纵即逝。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