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的未来真的悬了吗?
最近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专家们直接给燃油车判了“缓刑”。
有业内人士放话,如果传统车企不赶紧转型,接下来要么抱团重组,要么直接出局。
这种说法到底是不是在制造焦虑?咱们得从市场变化里找答案。
合资品牌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了。
十年前街上跑的十辆车里,七八辆都是挂着外国车标的合资车。
现在情况完全反转,今年2月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直接冲到了70%。
比亚迪、吉利这些国产大厂,自己就吃掉了将近半壁江山。
日系车撤退得最明显,二三线品牌早就跑光了,就连丰田本田这种老大哥,市场份额也在肉眼可见地缩水。
上个月汽车圈接连传出停产消息。
福特福克斯、奔驰A级这些经典车型突然宣布停产,马自达6这种情怀车也撑不住了。
工厂甩卖更让人唏嘘,北京现代重庆工厂挂牌价从36亿一路跌到16亿,愣是没人接手。
广汽菲克长沙工厂更惨,连续四次流拍,价格砍掉10亿还是无人问津。
这些外资品牌也不是坐以待毙。
本田今年就把两家燃油车工厂改造成了电动车基地,看来是要押宝新能源赛道了。
不过转型谈何容易,合资品牌现在既要面对自家燃油车萎缩,又得和国产新能源正面硬刚,这仗可不好打。
新能源车的势头确实挡不住。
去年我国新能源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280万辆,连续十年全球领跑。
专家预测今年市场渗透率要冲55%,这意味着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
地域分布也很有意思,广东以570万辆产量遥遥领先,吉林湖北这些老牌汽车大省也在发力转型。
燃油车在乡村市场的传统优势也在消失。
插混车型现在续航动不动就上千公里,充电桩建设也越来越完善,很多老乡都开始考虑新能源了。
消费者心态转变比想象中还快,去年就有调查显示,七成购车者把新能源作为首选。
车企大佬们正在疯狂抱团取暖。
长安和东风两大国企准备合并的消息,在圈内炸开了锅。
要是真成了,合并后的新巨头年销量能超500万辆,直接冲进全球前五。
广汽傍上华为,吉利到处收购,大家都在玩资源整合的游戏。
燃油车现在陷入恶性循环。
为了清库存,经销商疯狂打折促销,有的车型直接腰斩甩卖。
但这招治标不治本,去年整个汽车行业利润率跌到4.4%,比三年前少了近三成。
卖得越多亏得越狠,不少4S店老板都说这是在饮鸩止渴。
新能源车自己也有本难念的经。
虽然电池厂商赚得盆满钵满,但整车厂多数还在亏钱。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让整个汽车产业链都绷紧了神经。
有业内人士调侃,现在造车就像走钢丝,燃油车和新能源两头都得顾着。
燃油车真的会彻底消失吗?
从技术层面看,内燃机还有升级空间。
合成燃料、高效发动机这些黑科技要是能突破,说不定能续命一波。
文化情怀也是个重要因素,内燃机的轰鸣声对车迷来说,就像美酒爱好者痴迷橡木塞的“啵”声。
特殊场景的需求更不容忽视。
在零下三十度的东北,电动车续航直接打对折,这时候燃油车就是救命稻草。
越野老炮们也不买电动车的账,毕竟在无人区抛锚可不是闹着玩的。
市场终局可能会形成三分天下。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燃油车最终能守住30%-40%的基本盘。
这个份额足够养活几家大厂,但小品牌肯定要被淘汰出局。
就像现在买手机,除了几个大牌子,其他杂牌机早就没了生存空间。
转型期的阵痛谁都躲不过。
有车企高管私下说,现在就像同时开两条船,既得保住燃油车现金流,又得砸钱搞新能源研发。
这种精分状态,考验着每家企业的战略定力。
能活下来的,必须是技术和品牌两手都硬的真巨头。
消费者其实成了最大赢家。
现在买车就像进了菜市场,各种技术路线随便挑,价格还越来越实惠。
有网友开玩笑说,以前是车企挑顾客,现在是顾客当裁判,这种感觉挺爽。
这场汽车革命远没到终章。
燃油车不会突然退场,新能源也不可能一夜通吃。
就像当年智能机取代功能机,过程持续了十几年。
但趋势一旦形成,再强大的巨头也挡不住时代车轮。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机会窗口就在眼前。
在燃油车时代,我们总是追赶者;到了新能源时代,终于有机会换道超车。
能不能把握住这次产业变革,决定了未来全球汽车版图的最终格局。
这场大戏,咱们都是见证者。
说不定再过十年回看,现在这些纠结和阵痛,都会成为汽车进化史上的重要注脚。
至于燃油车的终章何时到来,可能连最权威的专家也给不出确切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