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辆国产纯电MPV,既想抢别克GL8的商务饭碗,又要分走腾势D9的家庭奶爸市场,它到底该卖多少钱才能活下去?
这不是假设。明天,吉利银河M9就要正式开启预售,坊间传言起售价可能压到20万以内。这个数字一出,整个中大型新能源MPV市场都得抖三抖。毕竟,过去这个级别基本被比亚迪腾势D9、极氪009、还有合资油车三巨头(GL8、赛那、嘉华)牢牢把持。20万,几乎是它们的“价格禁区”。
但现在,吉利想一脚踹开这扇门。
我们不妨先换个角度看这场预售。通常,新车发布都是先讲设计、再炫配置、最后谈价格。但银河M9的悬念,从一开始就全押在“多少钱”上。为什么?因为它的产品力其实早已藏不住了。5200mm车长、3090mm轴距,纯电平台+插混双动力可选,后排有“头等舱”零重力座椅,前排搭载吉利最新的Flyme Auto车机,激光雷达+高阶智驾也安排上了。甚至第二排小桌板都做了冷暖加热——这细节,连埃尔法都没这么卷。
可越是配置拉满,消费者反而越冷静。因为这几年,我们见多了“堆料型”新车,发布会热血沸腾,交付后问题一堆。真正让人掏钱的,是价值感。而价值感,第一反应就是价格锚点。
所以,明天的预售发布会,表面是公布价格,实则是吉利对整个MPV消费心理的一次“压力测试”。
我们来算笔账。目前市面上,腾势D9插混版起售价33.98万,极氪009纯电版43万起,即便是走亲民路线的传祺E9,也卡在32万左右。而传统燃油MPV,GL8陆上公务舱二十多万能落地,但油耗高、体验老。银河M9如果真定在19.98万起,等于直接在燃油车和新能源之间“插刀”——用新能源的体验,打燃油车的价格。
这招狠吗?狠。但风险也大。
有人会说:20万卖这么大的MPV,吉利不亏死?可别忘了,吉利有规模优势,SEA浩瀚架构摊薄了研发成本,电池采购也有话语权。更重要的是,他们现在玩的是“生态战”。银河M9一旦走量,就能带动银河L系列、E系列的整体品牌势能,甚至反哺吉利在智驾、补能网络上的投入。
但反过来看,如果定价太低,会不会自砸招牌?MPV用户,尤其是商务接待群体,多少有点“牌子情结”。你卖得太便宜,客户坐进去反而心里打鼓:“这车是不是太‘家用’了?客户来了没面子?”——这就像你穿件优衣库去谈千万合同,能力再强,气场先输一截。
所以,银河M9真正的挑战,不是能不能卖20万,而是能不能让20万的价格,撑得起30万的“感觉”。
我前阵子陪一个做建材生意的朋友看车,他原本铁了心要GL8,结果在展厅坐进银河M9第二排,愣是赖着不起来。“这椅子比我办公室的还舒服,”他说,“要是价格合适,谁还开那油老虎?”
你看,用户其实在等一个“合理的价格信号”。他们不排斥国产,也不迷信合资,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说服自己“升级换代”的理由。
如果银河M9真的把高阶MPV体验下放到20万区间,它可能不是在卖一辆车,而是在推动一次消费观念的迁移:未来的高端出行,不一定非得靠“贵”来证明。
当然,也有隐忧。比如产能能不能跟上?交付会不会 delays?售后网络能不能匹配这种级别的服务需求?毕竟,MPV用户对“省心”的要求,远高于SUV或轿车。
所以,明天的预售价,不只是数字,更是一种姿态。低了,可能掀起价格战血雨腥风;高了,又会被骂“不接地气”。吉利这一步,走得像在走钢丝。
但换个角度想,也许正是这种“两难”,才说明中国车企真的开始掌握定价权了。不再是“对标谁”,而是“定义谁”。
那么问题来了:当一辆配置比百万豪车还全的国产MPV,只要二十万出头,我们到底该为性价比欢呼,还是该担心这场“内卷”最终会压垮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反噬创新?
或许,银河M9的答案,明天就能给出第一笔。但真正的答案,还得交给市场,用三年后的保值率、用户口碑和品牌高度来书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