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经营十余载却落得弃用下场!奔驰EQ子品牌做错了什么?

奔驰EQ这个子品牌可以说最近火了,但是是因为即将被弃用而受到关注。这场持续近十年的电动化实验正式画上句号。这个曾承载着三叉星徽电动雄心的子品牌,从巴黎车展的惊艳亮相到全球市场的黯然退场,其兴衰轨迹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豪华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中的挣扎与突围。

苦心经营十余载却落得弃用下场!奔驰EQ子品牌做错了什么?-有驾

首先,为什么会有EQ子品牌出现?2016年巴黎车展上,的登场拉开了奔驰电动化的大幕。彼时,特斯拉Model S已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中国新势力们尚未形成气候。奔驰选择此时推出EQ品牌,本质是一场“防御性进攻”——既要守住燃油车时代的豪华壁垒,又要通过独立品牌建立电动化认知。这种“双轨并行”策略在初期确实奏效:

苦心经营十余载却落得弃用下场!奔驰EQ子品牌做错了什么?-有驾

EQC作为首款国产纯电车型,凭借417公里续航和奔驰标,在2019年上市时吸引了部分尝鲜用户;EQS更以0.2Cd风阻系数和MBUX超联屏,在百万级电动市场树立了技术标杆。

苦心经营十余载却落得弃用下场!奔驰EQ子品牌做错了什么?-有驾

但这场豪赌从一开始就埋下隐患。为快速占领市场,奔驰选择将EQA、EQB等车型基于GLA、GLB的燃油车平台改造,这种“油改电”模式虽能缩短研发周期,却导致空间缩水、续航虚标等硬伤。例如EQA实测冬季高速续航仅280公里,较CLTC标称的619公里缩水过半;EQC更因电池热失控风险,在2024年全球召回1.61万辆,直接击碎了消费者对“豪华电动”的品质期待。

苦心经营十余载却落得弃用下场!奔驰EQ子品牌做错了什么?-有驾

EQ品牌的困境在2025年集中爆发。数据显示,其旗舰车型EQS在中国市场月销量长期徘徊在三位数,最终被迫停产;EQE即便通过“油电同价”策略将售价压至26.8万元起,2025年前7个月累计销量仍不足千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众ID.3在欧洲单月销量超奔驰EQ全系之和,ID系列全球销量同比增长35%。

苦心经营十余载却落得弃用下场!奔驰EQ子品牌做错了什么?-有驾

这种颓势源于技术代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当中国新势力已普遍搭载800V高压平台、城市NOA智驾时,EQE仍在使用400V架构,充电10分钟仅能补充150公里续航;其L2级辅助驾驶缺乏自动变道功能,而小鹏XNGP已实现“全场景点到点”智驾。更致命的是,奔驰在电动化转型中暴露出战略摇摆:德国总部宣布未来十年继续开发燃油车,却暂停先进纯电平台研发,纯电CLA的800V等技术也已经落后国产新能源很远了。

苦心经营十余载却落得弃用下场!奔驰EQ子品牌做错了什么?-有驾

奔驰首席技术官Markus Schäfer的表态揭示了弃用EQ的核心逻辑:“随着客户对电动车的理解加深,EQ标识的区分已不再必要。”这背后是用户认知的深刻变迁——当消费者将“豪华电动”定义为“重新定义移动空间”而非“带电池的奔驰”时,EQ品牌反而成为转型的包袱。

苦心经营十余载却落得弃用下场!奔驰EQ子品牌做错了什么?-有驾

从运营层面看,弃用EQ也是效率革命的必然。此前,奔驰需为EQ系列单独建立经销商培训体系、充电网络和服务标准,成本高企却收效甚微。改用“Electric”命名后,奔驰可整合燃油、混动、纯电车型的研发与销售资源,例如计划在2027年前推出的纯电C-Class、GLC,将与燃油版共享生产线和供应链,大幅降低转型成本。

苦心经营十余载却落得弃用下场!奔驰EQ子品牌做错了什么?-有驾
这场变革的深层意义,在于奔驰对电动化本质的重新理解。当中国团队主导的MMA平台通过“京沪创新双擎”格局,将北京研发中心聚焦整车集成与电动化技术、上海研发中心专攻数字化与自动驾驶时,奔驰终于摆脱“油改电”的路径依赖,转向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本土化创新。这种转变虽来得稍晚,却为传统豪华车企的电动化转型提供了珍贵样本:在技术迭代与市场认知的双重变革中,唯有彻底重构设计哲学与产品逻辑,方能在新能源赛道重获话语权。#热问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