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说,最近几个月新能源车市场的变天速度,比我预想的还快。特斯拉的Model 3、比亚迪的汉、蔚来的车能跑到什么程度,不只是拿个续航数据哗众取宠,而是背后那套体系——充电、智能、安全,才是用户考虑的重点。
前两天跟一个朋友聊天,他刚刚试驾了几款新车:一个是进口豪华电,为了腾空间,阵容拉得还挺大;另一个呢,是国产的新势力,价格更有弹性。他问我:你说,续航真有那么重要吗?我想了想,一方面,续航确实让消费者心里宽松不少,尤其是长途出行时的救命稻草;但另一方面,智能化、更成熟的充电网络才是刚需。
对比这两款车,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它们的差别其实很细微——就像我们做饭,盐用多了味道就变了,但用少了不够味。你说这两款车购买体验差别在哪?我觉得就是互补——一方讲究里子,一方讲究面子。
我一直在想:同价位的纯电SUV,能跑到900公里续航,真的是技术突破,还是投机取巧?我觉得可能两方面都有。宝马强调它用了108度电池,基于800V平台(这段先按下不表),理论上快充10分钟能充400公里——但这只是在最理想状态下。实际上,国内的快充桩普及还不够,充电的稳定性还得打折验证。你有没有想过,续航数字其实更像是一场宣传游戏?
举个例子,就像手机,电池容量再大,如果充电和耗电效率不高,实际用起来也是慢慢缩水。特斯拉的超充网络让人信得过,就是因为布局早、覆盖广、稳定。宝马的电池密度和效率,似乎还略逊一筹,但它的品牌和操控感,是否能弥补这一点?我有个疑问:豪华感和驾驶质感,靠哪些硬件堆叠就能变差异化?答:对,还是要看调校和底盘回应。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没细想过宝马为什么这次把续航作为最大亮点。是不是他们已经预料到,未来市场不会只看续航?毕竟,续航长固然好,但那也像买车时盯着油耗的消费者一样,他们还在意智能化体验。你问我:纯续航能支撑起未来的品牌形象吗?我觉得未必。毕竟,自动驾驶、智能座舱那些,才是真正打动年轻一代的核心。
我记得有个销售说过:我们很多顾客其实就是稳妥派,他们相信宝马的品质,觉得能跑就行。问题来了:宝马的智能硬件,不算落后,但也没有特别亮眼的地方。这个时候,假如Model 3的OTA升级还能持续带给用户新鲜感,宝马就得费劲想办法了。
我自己试驾的感受很直观:除了高速跟随和刹车表现不错,座舱的智能界面就有点落伍。不然为何,很多懂行的年轻人,往往直奔那些配置丰富、体验顺滑的国产新势力?而且,补能的生态体系,宝马合作的充电网络还缺少填充密度。我在想:是不是因为制造链条太长,供应链的博弈让新技术落地变得慢了点?还是说宝马的研发思路偏传统,没那么勇敢去试错?
说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还有个问题: 车厂会不会太依赖硬件硬撑?比如上线900公里续航的车型,车企其实很容易就会忽略软件和服务的升级。这让我想到,未来买车,或许更像升值的房子,不光要硬核,更要能软装升级。
我刚才翻阅了一封销售的微信小帖子,那个销售说:豪华品牌靠的是体验,不只是那几个按钮和座椅软硬。我在想,这句话是不是太理想化。毕竟,硬件体验才是基础,一套好用的系统、快速的反馈和丰富的连接性,才是真正的门票。
我在路上还遇到一位修理工,他说:车子再豪华,像我看过的那些电池,坏个芯片就亏大发了。这让我觉得,所有虚高数字背后,还是技术工艺的真实水平在支撑。说到这,我突然觉得,宝马的长续航是不是也是靠堆料来弥补效率?但我也知道,成本和远景之间,要权衡。
可我也在犹豫:这次宝马的策略,是靠续航>智能来入局吗?如果是,那么未来能坚持多久?会不会被后续的智能化更新反超?这一点,我其实没一个确切的答案。只知道,现在的市场变化太快,谁都在试图抢占那一块心灵鸡汤。
好比我身边的亲戚,他不懂车,只说:买个豪华的,长途不用担心,那就够了。但我知道,他或许最多只关心开出去有面子,少考虑能不能用得顺。你说,这样的普通用户,真能被900公里续航打动吗?还是更关注怎样才能在城里跑得快、顺?这是不是也说明,续航长了,用户真正关心的,还得是那份顺心意。
讲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点:未来新能源车会不会变得像智能手机,用久了就期待OTA跟新?还是说,车的硬件永远还是那样?这个猜测我不太敢确定,也许未来会出现硬件换代—软件升级的模式吧。
世上还差一个无人驾驶大招,才算全面革新。这趟900公里续航列车,是不是明显还没到终点站?我想,最终的赢家,可能还是那能真正在体验上带来省心、省事、省力的品牌。
所以,你会不会也觉得,追求单一参数的奇观,最终只是留在新闻热点里?而真正难得,是那份用得顺手的体验。宝马的下一步,得在智能、生态和价格上做好平衡,才有可能守住那份豪华品牌的尊严吧。
你是不是觉得,我最后还没说完就被留悬念挂住了?我也是。像那天早晨,喝着咖啡,看着路口的宝马标志——到底哪个带给你驾驶的快乐?还是长续航的安全感?这个,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只能不断探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