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城市物流园里,几十辆印着 “远程汽车” 标识的绿色货车正在装货,司机王师傅熟练地检查着星享 V6E 的电池状态 —— 这款车的货厢能装 6 立方米货物,却能轻松开进地库,41 度电的宁德时代电池足够跑完整天的城配路线。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每天穿梭在城市街巷的商用车品牌,已经连续 32 个月稳坐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冠军宝座,2023 年更是以 6.39 万辆的销量拿下 23.06% 的市场份额。作为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 “低调猛将”,远程汽车用八年时间构建起独特的商业模式,成为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隐形冠军。
一、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赛道选择
2016 年 10 月,当远程汽车正式发布时,中国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吉利控股集团早已布下一盘大棋 ——2017 年入股沃尔沃卡车,2018 年成为戴姆勒奔驰卡车第一大股东,这些动作都为远程汽车提供了技术储备和行业资源。这种 “背靠大树” 的先天优势,让远程从诞生就确立了 “纯电 + 醇氢” 的双技术路线,成为国内首个专门聚焦新能源领域的商用车品牌。
远程汽车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吉利集团的资源嫁接。在技术层面,远程直接共享了吉利 19 年积累的甲醇内燃机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多元化的醇氢动力构型;在制造层面,通过收购重组东风南充、华菱星马和唐骏欧铃三家成熟车企,远程在短短几年内就拥有了覆盖轻卡、中卡和重卡的完整生产基地。这种 “收购 + 改造” 的扩张模式,比自建工厂节省了至少三年时间,使其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产品布局上,远程采取了 “全场景覆盖” 策略。从末端物流的星享 V6E 小微卡,到干线运输的星瀚 H 重卡;从城市公交到智慧港口专用车,远程的产品线已经渗透到物流运输、公共交通、市政服务等四大类场景。这种布局既降低了单一市场波动的风险,又能形成规模效应,比如其 GXA-T 架构实现了重卡产品的模块化生产,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
二、用生态思维重构商用车逻辑
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单纯卖车的传统模式早已行不通。远程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了 “车与货、车与能源、车与环境” 三大协同的生态体系,通过 “行业大生态、区域小生态、终端微生态” 的三级结构打通了商用车的全价值链。
绿色慧联就是这个生态体系的典型代表。作为远程旗下的城配运力解决方案提供商,它不仅向物流企业提供车辆,还通过智慧车联网平台优化调度效率。某电商平台在接入绿色慧联服务后,单台车的日均运营里程提升了 15%,电池寿命延长了 20%。这种 “卖车 + 服务” 的模式,让远程从设备供应商转型为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能源补给网络是商用车运营的关键痛点。远程采取了 “多路径补能” 策略:在纯电领域,开发了背换、底换、侧换三种换电方案,适配不同场景需求;在醇氢领域,打造了 “车、醇、站、货、金融” 一体化的绿色甲醇生态。目前远程已在全国布局多个换电站,从 1.0 代到 2.0 代的迭代仅用了 18 个月,灵动版换电站更是能适应狭窄巷道等特殊场景。
针对商用车用户最关心的 “可靠性” 问题,远程在技术上做了不少文章。其自主研发的 1200V 平台 IGBT 芯片已经流片成功,未来装车后能显著提升能效;i-MPS 多电机驱动链不仅降低了电动重卡的成本,还扩展了应用场景。在轻量化技术上,通过材料创新使车架结构减重 30% 以上,既提高了载货量,又降低了能耗 —— 这些技术创新最终都转化成了用户的运营收益。
三、全球化与智能化的第二曲线
国内市场的成功并没有让远程停下脚步。依托吉利的全球化资源,远程正在加速海外布局,与安利捷汽车的合作就是重要一步。这家全球顶级汽车合作伙伴将帮助远程拓展中东、南美等市场,而远程超级 VAN 计划未来 50% 的销量来自海外,星智车型则已进入以色列市场并推出右舵版本。这种 “国内稳固基本盘 + 海外开辟新战场” 的策略,有效对冲了单一市场的竞争压力。
智能化是远程押注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按照规划,远程 2023 年已实现 L3 高速公路自动驾驶与 L4 限定场景自动驾驶,2026 年将实现 L4 干线物流自动驾驶。与文远智行合作的 Robotaxi—GXR 已在广州街头测试 L4 级别自动驾驶,而自主开发的 “由龙智驾” 系统借助低轨卫星技术,能实现厘米级高精度导航和车辆编队行驶。这些技术不仅能提升运输效率,还能降低事故率,对商用车用户极具吸引力。
在商用车这个注重实用主义的领域,远程的智能化没有走 “炫技” 路线,而是聚焦实际需求。比如其 GXA-M 线控智能架构采用双冗余线控底盘,将机械连接改为信号交互,既提高了操控精度,又为自动驾驶打下基础。超级 VAN 基于该架构打造,车身与底盘可彻底解耦,能根据需求灵活调整轴距和动力系统,这种灵活性让它在城市物流、商务接待等多场景都能适用。
四、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与挑战
远程汽车商业模式的成功,本质上是抓住了商用车 “新能源化” 和 “生态化” 的双重趋势。与比亚迪依靠三电系统优势、宇通凭借客车领域积累不同,远程的核心能力在于资源整合与场景创新。通过吉利集团的技术背书获得初始信任,通过收购快速建立制造能力,通过生态布局提升用户粘性,这种组合拳让它在短时间内超越了传统商用车企业。
不过,这种高度依赖集团资源的模式也存在潜在风险。随着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竞争加剧,比亚迪等对手正在下沉渠道,推出 13.98 万元的低价混动轻卡搅局市场;宇通则凭借燃料电池商用车累计销量第一的优势,在特定领域形成壁垒。远程需要持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避免在技术路线上受制于人。
氢燃料和甲醇生态的推广仍面临基础设施瓶颈。虽然远程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但加氢站、甲醇加注站的建设需要巨额投入和政策支持。目前这些设施主要集中在少数试点城市,难以形成网络效应。如何平衡技术先进性与商业可行性,将是远程未来几年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商用车新赛道的启示
远程汽车的发展路径为新能源商用车企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这个 B 端主导的市场,产品力固然重要,但生态协同能力更为关键。远程通过 “车辆销售 + 能源服务 + 运力优化” 的组合模式,提高了用户的转换成本,构建起竞争壁垒。这种模式证明,商用车企业不能再局限于制造业思维,而要成为 “绿色智能移动解决方案提供商”。
场景化开发是另一个重要启示。远程没有简单套用乘用车的电动化思路,而是针对商用车的使用特点定制解决方案 —— 城配车型强调通过性和装载量,干线车型注重续航和效率,环卫车型则突出专用设备集成能力。这种 “场景定义产品” 的理念,比单纯追求参数更能打动商用车用户。
从行业发展来看,远程的成功印证了新能源商用车的巨大潜力。随着 “双碳” 政策推进和城市物流升级,新能源商用车的渗透率将持续提升。远程已经通过先发优势建立了市场地位,但要保持领先,还需要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全球化布局上持续投入。
凌晨五点,王师傅的远程星享 V6E 已经完成了第一趟配送。车机屏幕上显示着剩余电量和下一趟的最优路线 —— 这些看似简单的功能背后,是远程汽车八年积累的技术实力和生态布局。这个吉利旗下的 “隐形冠军”,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构商用车行业的规则,也为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商业范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