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94.39万去买宝马M3旅行版,有几个人能做到?且不说价格,光是这份情怀就要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吧!你说,现在新能源火力全开,百公里加速蹭蹭蹭,随便一款极氪001,像素SU7(虽然我还没开过,但光看参数都觉得够硬),都能搞定3秒几的成绩。那为什么还会有人愿意掏钱买个油渣子?我想这里面其实有个情感连接的东西。
我之前跟个朋友聊过这个话题,他是车厂的研发工程师。说实话,他对于新能源车的热情有限。能源成本、供应链、利润空间,都在挑战他们这些传统制造的底线。像那个M3旅行版,确实技术新潮,但制造成本要比普通车高出不少。你知道吗?我偷偷查了个资料——平均一台高性能燃油车的制造成本,可能只占整车售价的35%到45%,剩下的就是品牌溢价、营销和渠道成本。比起电车的零件成本逐年下降,燃油车利润其实还算挺刚的。
但问题来了,这种刚能维持多久?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政策风向明显转向新能源。有哪个厂家还愿意大量投资面对日渐收紧的排放标准?你很多造车记的厂子,研发投入都绕不过去。试想一下,去年某车企宣布加码电动车研发,研发费用激增30%,资金从哪个地方来的?当然还是投机的资本和市场预期,但这对传统燃油车厂来说,压力是真的大。
这个时候,我还发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时候我会到4S店看车,销售跟我聊,"我们这个M3,跟电动车比价格其实很合理。你听了会心一笑。因为销售心里明白,所谓合理,其实就是品牌带来的溢价。这里面有没有点车迷的偏执?可能吧。反正我也有点喜欢那种买个有故事的车感觉。毕竟开起来那种活力,操控感不是电动车能随便比的。以前有个修理工跟我开玩笑:你这车是要做跑车吗?这吊挂悬挂调感都不一样。他还问我,这个油耗会不会很高?我看它只能用来跑跑短途。这其实反映出一个现实:燃油车在零配件、维护上的成本远高于电车,修起来麻烦多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知道纯粹靠油耗成本算,百公里油费至少得8块(体感,7.5元一升,油耗8升/百公里),这样算下来,一年开个15000公里,油费都得一万多。这还不算保险、维修、保养。好在我觉得,很多买这个车的人,估计不是看经济账,而是看那份情怀的价值。
很多时候,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差距其实挺大的。举个例子,同样100多万,要么能买一台性能不差但口碑更被认可的奥迪RS,要么就去考虑这些看似昂贵的燃油豪车。而这些车,在二手市场的保值率,也不是特别高。你知道吗?我算了个粗,宝马M3旅行版的保值率,大概只有48%左右(体感,市场样本不大),就算是豪华车中,算不上特别高。这意味着,五年后,想卖得好价格,要么人家真喜欢,要么你愿意亏点。
想象一下,很多车主其实是买个信仰。我认识个朋友,专门收藏不同年代的运动车,每次看车展,他那小字写得满满的都在回忆青春年华。你说那些情怀值多少钱?我觉得比实际性能和技术更重要。毕竟,技术换新还得时间,情怀打打折,还是会变味。
哎,突然想到,电动车越来越普遍了,让人忍不住开始猜测:这些高性能燃油车的到底还能坚持多久?是不是到了限牌或者限行的点上,情怀车的空间就变得更小了?或者说,未来真的是电动运动占领天下的时代?不过我还是觉得,性能和操控的差别,可能十年后依旧会有人喜欢。你问我,会不会有人真买单——我没细想过,也许会。毕竟,有时候,买这个车不是为了解决用车问题,而是为了心中的梦想。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有个猜测,很多人败的不是车,而是那种拥有某个时代的符号的感觉。像是开着一台美国肌肉车在街上扬名,或者是驾驶一台经典车模。你说,这样的情感价值,能用金钱衡量吗?可能吧。
买不买这个M3旅行版?我觉得要是刚需、只看实用,很难。这个价格放在普通人心里,可能也只能是梦的取舍。这份情怀的力量,到底能维持多久,还真得拭目以待。
你说,要不要出手?还是该等一等?这东西,最后还是看你心里那一亩地值不值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