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下的真实世界 被忽略的万家灯火
昨天和一位做了十几年摩托车经销的朋友聊天。他经营的品牌,网络上95%的摩友可能都没听说过。有些甚至不能称之为品牌——顶多算有个牌子。
他主营踏板车。今年踏板市场卷得厉害。合资品牌、国内大品牌价格战打得凶。150踏板的价格已经压得很低。我问他:这样的环境下,你们这些品牌怎么生存?
你猜他怎么说?
“你就不了解这个市场了。”
看着大品牌价格战打得很低。但他们的车依然要卖一万多。而市面上。很多人连八千块的摩托车都买不起。他们只能承受五六千的预算。
他指指门口:那辆风冷150平踏板。卖五六千。质量跟大品牌有差距。但现在的配套体系下。这些车也不会太差。有问题就修。把售后服务做好。
我问他一年能卖多少。
“两千多辆。”
这个数字让我震惊。要知道。很多知名品牌单店年销量也未必能达到这个数。
这说明什么?
真实的市场里。还有大量消费者在万元以下市场徘徊。网络让我们关注大品牌、进口车。但真正的消费力。远没有我们想象的光鲜。
消费下沉不是概念。是现实。
前两天看到个视频。有人说“买两万块摩托车都要分期的人。去关注那些买宝马、水鸟的干什么”。话虽直白。但有道理。
那些与你生活没有交集的事。少操心。
立足现实。自己处在什么消费层次。就关注什么事。把精力放在提升收入上。让生活过得更好。这才是最实在的。
我的朋友告诉我。他那些五六千的踏板。配套体系已经相当成熟。虽然用的是成熟技术。但可靠性不差。售后服务跟得上。消费者图的就是实惠、实用。
“我们卖的不是配置。是解决方案。”
对那些预算有限的消费者来说。能遮风挡雨。能代步通勤。能接送孩子。就够了。他们不需要华丽的配置。不需要炫酷的功能。只需要一辆买得起、用得起的车。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现象:现在很多人讨论摩托车。言必及电控、水冷、ABS。但在广袤的城乡结合部。在三四线城市。风冷发动机依然是主流。机械仪表依然够用。朴实无华的平踏板依然是刚需。
市场的真相往往藏在聚光灯外。
我的朋友在这个行业十几年。见证了太多品牌的起落。他说。不要小看这些“非主流”品牌。它们养活了多少家庭。满足了多少人的出行需求。
“我们可能永远做不了网红品牌。但我们让很多第一次买摩托车的人。圆了机动出行的梦。”
这话很朴实。但很有力量。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有人骑着不知名的摩托车。请不要轻易评判。那可能是他省吃俭用买下的第一辆机动车。承载着他通勤、谋生、照顾家庭的希望。
每个车轮都在转动真实的生活。
少操心那些离你太远的事。多关注脚下的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日子过好。这才是最智慧的活法。
市场的多层次性。消费的多样性。永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在万元机车的世界里。依然有万家灯火。有奋斗的身影。有真实的人生。
这。就是车轮下的真实世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