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出海,出口量激增,品牌挑战不少

谁能想到,中国车现在成了"远渡重洋"的角色?说出去你可能不信,咱家造的这些车,还真就不光在国内混得风生水起,在全球市场上也刷出了存在感。可这一路热闹背后,咱们图啥?又遇到啥问题?也许我们还可以再追问两句:这种热闹是泡沫,还是中国制造真正站起来的见证?

先说说今年8月份的出口榜,你要说奇瑞、比亚迪、上汽、长城、吉利这几家,是不是牛?绝对牛!数据不会骗人,光奇瑞一个月出口就是12.67万辆。比亚迪、上汽、长城和吉利加一块再分个蛋糕,谁不服?可这背后,到底是中国人太能干,还是外面车不够开了?咱们厂子全都玩命涨出口,是国内不好卷了吗?

要知道,这些年国内汽车市场早就卷麻了。SUV、轿车、甚至微型小电动车,各种补贴、降价、减配、加配置,四大三小的年会开成了烧烤局。你买车的时候还价都能谈出"生死存亡,最后一单"那种急切劲头。结果大家发现,"窝里斗"没啥大意思,总量增速也慢了,这才又把眼光放到大洋彼岸、小岛边上。说的直白点,咱们不仅要养活自家人,还得出去抢几顿羊肉串吃。

可这趟"出海"真那么容易吗?你问问这些上榜的企业,他们有喜悦吗?肯定有,但也有辛酸面。从"中国制造=低价廉货"的标签,到今天能跟国际大牌在同一个货架上摆着,中国车经历多少鼻涕泪水,得问出口部门和海外售后客服。比如你去东南亚、南美走一圈就明白了,奇瑞老早以前在那卖觅、比亚迪苟坚强地蹚了第一波水,赔钱赚吆喝多少回,谁还记得?就像老乡进城讨生活,今天终于熬出头,还得继续盘算盘算。

这种"量"激增,真能说明我们胜利了吗?出口多了≠品牌强了,一大堆车便宜卖出去了,但海外的朋友圈真的认你这个队长吗?你看看"瑞虎5x"、"名爵ZS"、"宋PLUS新能源"这些车都卖得挺好,但在欧洲、中东、拉美,提到“Chery”“MG”就能让老外和特斯拉、大众画等号了吗?特别是新能源,大环境看起来是机会,但国外“补贴”一边给你勾搭,一边又防着你的电池骗他家钱,政策也是说变就变。刚有点眉目,欧洲一拍脑门,"关税提高啦!环保标准又新的啦!"立马加根搅屎棍,防着你中国制造太能抢了。

但咱能说句心里话吗?内卷也卷不出花路,出口再苦也要坚持蹚下去。往大处想,汽车工业可是国家的技术坐标盘。30多年前,大众、丰田、宝马奔驰杀进中国,还带着各自的配套圈子,本地化拉练一遍又一遍。今天,换成了中国人踌躇满志地去塞尔维亚、泰国、巴西建工厂,能不激动吗?高铁、家电、电动车,这阵仗和当年有没有点像?当然,老外还是会琢磨,我们是不是要重新写一遍"中国威胁论"。

你再细看榜单也有意思,不光是全自家品牌,也有特斯拉这些"鸳鸯锅"搅和。在中国造的车,也能反过来出口外国市场。曾经"合资就是王道",现在玩出口,谁都能同场竞技。而且海鸥、唐、宋这些电动车,技术上也真不是花架子,不然你以为老外真是冲着便宜买吗?谁都知道,新能源汽车换个动力总成出来,其实就是一场新技术革命。比亚迪这种靠铁电池撑起来的全球交付,哪家传统巨头不慌张?但真正的难点,不是咱能造出来,而是能不能在别人地盘上讲得出故事、玩得转服务。

中国车出海,出口量激增,品牌挑战不少-有驾

咱不能只顾乐呵自己,也得问问,这出口量暴涨到底靠的是啥?是不是补贴完了,国内卖不动,厂家跑海外消库存?是不是汇率恰好给力,把中国车一夜便宜过去?说真的,这些原因都有,但不是全部。最大的问题在于,全球汽车市场确实到了变天的时间节点,新能源一搅局,谁都想抢个头筹。但这个世界从来不讲情怀讲道理,只看你背后的综合实力。你零部件、充电桩、售后、品牌建设、政策应变……这全套,你得一招不落。

其实有时候也挺无奈,咱们眼看着一批批新势力想"海归割韭菜"赚快钱,不管是零跑、小鹏,还是睿蓝,谁都想靠一款"爆品"妄图拿下"一带一路"市场。可你以为地方政府送钱补地,海外直接建个厂就是世界冠军了?上千万辆规模一铺,后续服务、用车生态、人情世故、政策壁垒,有几个能熬下来?体会点历史的轮回,早年合资厂在中国翻江倒海,今天中国厂出海一样是水土不服。长安、江淮们也能挤到出口前排里,但咱能保证10年后还在榜上吗?谁都没闹明白。

再看看车型出口榜,宋PLUS、瑞虎、名爵这些车型其实有点意思。你会发现,国内卖得好和出口卖得好不总是重叠。老外喜欢的,跟咱国人还是不一样,美观、空间、动力、配置,反而追求性价比和可靠性高。追溯"爆款"背后的逻辑,你就会想,是不是因为这些"爆款"足够接地气,便宜大碗、维修简单、能耗低?反正十年前、二十年前,日系车、德系车在中国吃的就是这一套。

中国车出海,出口量激增,品牌挑战不少-有驾
中国车出海,出口量激增,品牌挑战不少-有驾

再追问一步,这中国汽车出口,到底算"低水平重复内卷",还是正在悄悄完成全球产业的新升级?如果跳出产业数字的表面再想,过去三十年,中国人啥都能组装,就图一个"做大做强"。今天老外得认咱一声"同行",可关键还落在创新和自信两件事。你看,车机、动力电池、自动驾驶这些板块,咱是几家能被记住名字?能不能让全世界想到"这个技术就是中国造"?还是最后沦为"海外贴牌",人家买回去随便糊个标继续收智商税?

中国车出海,出口量激增,品牌挑战不少-有驾

最后,其实咱心里得有数。这波出口不是个终极大满贯,出海不是终点,而是刚刚起步。中国企业从制造、品牌、服务到文化输出,这坎可比家里生产线还难爬。今天卖到国外,明天被人学会,甚至合纵连横反过来挤压咱自己的份额——怎么办?你觉得在俄罗斯、巴西、南亚铺了渠道,事情就完了?正相反,这才是真的卷起来。出口数据每年都要看新花样,政策、汇率走向、老外的各种小心思,都得天天琢磨着防踩坑。

说到底,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赶海运动"。中国品牌的集体出征,只是世界汽车牌桌上的一招。要问出口量、品牌力、技术创新,哪个才是中国车真正的底气?再过几年再看,答案才会更明白。你以为"中国制造"一句话就拿下世界,真那么轻松?其实正相反,未来挑战才刚刚开始。

中国车出海,出口量激增,品牌挑战不少-有驾

反正我就一句话,踏实造车,别做梦速成,别咱自己骗自己。至于奇瑞、比亚迪、长城、吉利这些家伙,能不能真成"中国汽车的五虎将",咱们一起擦亮眼睛看着吧!数据只是起点,故事咱慢慢讲,别急。

你觉得呢?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