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华尔街日报爆出一个大新闻,一下子引得汽车圈哗然:特斯拉通知供应商,以后在美国工厂生产的汽车里,不能再用了中国产的零件了。供应商们也迅速行动起来,着手更换部分配件,想在一两年之内把所有中国制造的部件全部替换掉。
这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特斯拉在美国有弗里蒙特和奥斯汀两个大厂,一个专门负责Model S和Model 3,一个负责Model Y和Cybertruck。这些车的供应链一调整,涉及的供应商简直上千家。供应商们反映说,这事儿来得挺突然,认证新零件得花几个月时间,短期内生产线肯定会受影响,成本也得往上蹿个5%到10%。
说白了,特斯拉突然下这么狠的招,是因为中美之间那点贸易闹得越发紧张了。2024年5月,美方直接把中国进口的电动车关税从25%砸到100%,锂电池和石墨这些原料也一起加了25%的税。到2025年1月,商务部还打算禁止中国硬件、软件进入美国市场,不过玩到特朗普那儿来了,政策就搁置了。谁也说不好,特朗普的政策反反复复,明年这局还能怎么变,供应商们都着急了,纷纷开始谋划后路。
特斯拉这一招走得相当果断,比其他竞争者都要激烈一些。通用和Stellantis虽然也提醒供应商要少用中国货,可还没明确说不让用。这么一带头,特斯拉算是给整个美国汽车圈做了个榜样,其他公司见状,也得跟着动起来了。供应链转型的脚步,也肯定得快点了,毕竟谁都不想落后呀。
特斯拉这动作背后,经济上的考虑也挺有讲究。2022年那份通胀削减法案,规定电动车的关键零件,比如电池啥的,必须在北美生产,才能拿到每辆车7500美元的补贴。这样一来,特斯拉为了保持利润,就得让美国出产的车符合这些标准,否则一旦关税一涨,补贴拿不到,成本又得升高,生意还能怎么做?再说了,它借鉴苹果、三星那些公司,搞起了地缘风险分散,将供应链往东南亚和墨西哥转移。
供应商透露,特斯拉已经和墨西哥的几家工厂签了协议,车的电机和悬挂系统之类的部件现在开始从那里采购。这样一来,运输时间减少了,风险也相应分散了,但一开始肯定得投入不少资金,建设新的产能。
不过说起特斯拉这操作,谁都得琢磨琢磨。当年能从困境里走出来,关键还得靠中国供应链的帮衬。2018年那会儿,特斯拉的产能和交付真是糟糕透了,差点儿就扛不住了,结果他们跟上海达成协议,用每年22亿人民币交税,以及投入140亿人民币,换来了便宜的土地和低利率贷款。上海的超级工厂一建成,产能立马就翻了一番。
到2024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达到了181万辆,其中上海工厂的贡献超过一半。美国和德国的工厂,也都靠中国供应的零件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中国供应商一共有四百多家,一级供应商中有60家进入了全球供应链。比如说宁德时代,供给Model 3和Model Y的磷酸铁锂电池,不光在上海用,柏林和奥斯汀的新Cybertruck生产线也都得靠它。
拓普集团的底盘压铸技术,为Model Y省去了20多个焊点,轻量化效果特别明显。三花智控负责车的热管理,80%的零件出自它家,热泵技术让车辆在零下30度的环境下依然可靠。上海工厂的国产化率高达95%,这效率放到别的地方真是不容易复制。马斯克在2020年上海投产仪式上还曾表示,这套模式在其它地方搞不出。
现在特斯拉打算在美国工厂做脱钩操作,说白了,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短时间内难免会吃点苦头。换零件需要重新验证,生产排期肯定会受到影响。这行业里的报告也说,2025年前半年,美国的电动车销售本该涨15%,结果供应链出点问题,这个涨幅得打折扣。供应商们得搞新工厂投资,原材料价格又起伏,库存还得一直堆着,挺不容易的。
从长远来看,特斯拉会不会变得没那么有竞争力?中国供应的零件价格低且质量稳定,要换成东南亚或者北美的货,成本得往上升,车价也难免往上涨,那消费者还能接受么?再说,特斯拉在中国还坐镇着大本营,上海工厂不仅负责生产车辆,2025年2月还要投产Megapack储能厂,年产能40GWh,这可是美国以外的第一个。而要是中国的供应商突然一气之下不给全球供货,那柏林工厂和奥斯汀工厂也可能受到牵连,问题就大了。
看到特斯拉这么折腾,其他车企也都得跟着行动。通用早就让一千多家供应商划清界限,往中国外迁了,Stellantis也跟着动手,不过动作没有那么大。整个美国汽车产业链本身就挺脆弱,到2025年中美局势紧张,大家都乱作一团,就像急诊室似的乱转。
特斯拉这一开头,估摸着会带动更多公司加快转移脚步,不过,谁又能说清楚这样走的代价到底有多大?东南亚那边劳动力便宜,但技术水平跟不上,墨西哥虽然位置优越,但基础设施还得装打造。供应商们私底下说,这事儿其实就是贸易战升级的表现,车企夹在中间,成了炮灰似的存在。
说到底,这事儿要么是卸磨杀驴,要么是自断臂膀,全看怎么理解。要是卸磨杀驴,特斯拉靠中国起家,等到翅膀硬了,反而想着踢开中国,保美国补贴,还为了规避风险。供应商们一点也不高兴,直抱怨,这也太绝情了吧,中国帮你扭亏为盈,从产能危机中救援回来,结果你翻脸不认人。而说成自断臂膀,也不是没有道理:一旦割断中国供应链,短时间内压力大得很,但从长远来看,竞争力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特斯拉一半的产能都放在中国,供应链里头又这么庞大,要真撕开,那可真是伤筋动骨了。行业内的人士分析,这可能会带动东南亚地区的制造业增长,可光是全球物流变得更复杂了,电动车的价格也跟着上涨,最终还得由消费者买账。
从2024年开始加关税,到2025年推出禁令草案,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让车企们一直提心吊胆。特朗普承诺会休战一年,可谁知道他会不会反复无常?特斯拉这一举动,说不定是主动出击,也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供应商反馈说,特斯拉已经开始用加拿大和美国本土的线束和连接器了,不过认证流程挺折腾,拖到高峰期,生产就受影响,季度交付可就泡汤了。Cybertruck的订单堆成山,结果也迟迟没有到货,客户跑掉了,怎么收场?
从整个行业来看,这事儿可能会掀起一番大变动,得重新定义全球制造业格局。美国一边搞握补贴,想把新能源产业拉到自家门口,偏偏供应链那摊事儿不是说转就能转的。东南亚的投资热潮倒是挺猛,但真要拿出产能,起码得几年工夫。供应商们也得分散风险,增加厂房,花的钱真是越炒越多。电动车市场本来就战火四起,中国像比亚迪这类成本控制得好,结果特斯拉要搞这套,市场份额可能就得被蚕食掉了。
卸磨杀驴听起来挺狠,自己断臂听着也心疼,实际上可能两边都受点伤。企业自我保护没错,但要是全球供应链全裂了,大家都忍不住亏本。供应商们暗地里嘀咕,这贸易战根本没有赢家,车企们在夹缝中苦苦挣扎,消费者则得掏腰包。特斯拉这一手棋走得慎不慎,还得看时间给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