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电池小一半,为何更重?三大重量陷阱揭秘!

很多人在买新能源车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让人有点想不通的困惑。

当我们在汽车展厅里听销售顾问介绍增程电动车时,最常听到的一个核心优势就是:“我们的车搭载的电池包比纯电动车小很多,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能减轻车身重量,平时在市区用电,出门跑长途用油,彻底没有里程焦虑。”这个说法听起来逻辑非常顺畅,也很有吸引力。

毕竟,纯电动车那块又大又重的电池,确实是成本和重量的主要来源。

按理说,增程车把电池砍掉了一半多,车身理应变得更轻巧才对。

增程车电池小一半,为何更重?三大重量陷阱揭秘!-有驾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我们自己静下心来,打开手机上的汽车软件,仔细对比一下参数配置表,往往会大吃一惊。

就拿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理想L7来举个例子,它的官方整备质量达到了2460公斤。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再找一款和它尺寸、级别都差不多的纯电动SUV,比如蔚来ES6,其整备质量大约在2300多公斤的水平。

这么一对比,问题就来了:理想L7的电池容量只有42.8千瓦时,而蔚来ES6的电池容量起步就是75千瓦时。

明明电池小了将近一半,为什么整备质量反而重了超过一百公斤,差不多是两个成年人的体重?

很多人看到这里的第一反应就是,增程车不是比纯电车多了一套发动机系统和油箱嘛,重就重在这里了。

这个想法没错,但只说对了一部分。

我们来粗略地计算一下,目前主流增程车使用的一台1.5T四缸发动机,其本身的干重,再加上机油、冷却液等附件,总重量大概在150公斤上下。

然后是一个能够满足长途需求的油箱,比如65升的油箱,在加满汽油的情况下,重量大约是50公斤左右。

这两样加起来,总共也就200公斤。

但是,它相比纯电动车节省下来的电池重量可远不止这些。

增程车电池小一半,为何更重?三大重量陷阱揭秘!-有驾

一块75千瓦时的三元锂电池包,其重量普遍在500公斤以上,而一块40多千瓦时的电池包,重量则在300公斤左右。

这么一里一外地算下来,减掉的电池重量和增加的发动机油箱重量,两者基本可以相互抵消,甚至增程车还应该稍微轻一点才对。

那么,这多出来的几百斤“幽灵重量”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背后隐藏的,是增程车在结构设计上为了实现“油电共存”而必须付出的、普通消费者轻易察觉不到的重量代价。

要理解这个重量差,首先得看看它们的动力系统是怎么构成的。

现在的纯电动车,尤其是追求性能的四驱版本,其结构相对纯粹,通常就是在车头的前桥和车尾的后桥各布置一台驱动电机,两台电机协同工作,驱动四个轮子。

结构清晰,部件也相对精简。

但增程电动车就复杂得多了。

为了保证和纯电车一样出色的加速性能和驾驶体验,它同样也采用了前后双驱动电机的布局。

但关键在于,它在车头那个寸土寸金的发动机舱里,除了要塞下一台前驱动电机之外,还必须再硬生生塞进去一台大功率的发电机。

这台发电机可不是我们传统燃油车上那个给电瓶充电的小东西,它是一个实打实的“动力转换中枢”,体积和重量都相当可观,普遍重达上百公斤,几乎相当于一台小排量发动机的重量。

它的作用,就是连接发动机,将发动机燃烧产生的机械能高效地转化成电能,然后供给给驱动电机或者为电池充电。

所以,从动力总成的核心部件数量来看,纯电四驱车是两台电机,而增程四驱车则是“两台驱动电机加一台大型发电机”,天生就在硬件数量上多出来一个沉重的部件,这是第一个主要的增重来源。

其次,这台新增的发动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零件,它需要一整套复杂的“后勤保障系统”来支持它的正常运行,而这些系统在纯电动车上是完全不存在的。

增程车电池小一半,为何更重?三大重量陷阱揭秘!-有驾

最明显的就是排气系统。

发动机工作会产生高温高压的废气,必须通过一套完整的管路将其排出车外。

这套排气管路从车头一直延伸到车尾,中间包含了沉重的铸铁排气歧管,为了满足严格的环保法规而必须安装的三元催化器(其内部填充了铂、铑、钯等贵金属催化剂,密度很大,非常重),以及为了降低发动机噪音而设置的多个消音鼓。

这一整套复杂的金属管路蜿蜒在底盘下方,轻轻松松就能增加二三十公斤的重量。

除了排气,还有冷却系统。

发动机在运转时会产生巨大的热量,远超电动机的发热量,因此必须有一套独立且强大的冷却系统来给它降温。

这套系统包括大尺寸的散热水箱、水泵、电子风扇以及复杂的冷却液管路网络。

这又是一个十几二十公斤的重量包袱,并且占据了大量的车头空间。

相比之下,纯电动车的电机和电池虽然也需要冷却,但其冷却系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要远低于发动机。

所以,伺候这台发动机运转的一整套“周边服务设施”,构成了第二个重要的重量陷阱。

最后,还有很多零散但加起来分量不轻的部件,以及为了承受额外重量而做的车身结构调整。

在增程车的发动机舱里,我们还能找到很多纯电车上没有的东西,比如硕大的空气滤清器总成、复杂的进气管路、传统的12V启动小电瓶、用于控制发动机和发电机协同工作的独立电脑(ECU)和各种高压安全模块等等。

这些零碎部件加起来,又是几十公斤的重量。

增程车电池小一半,为何更重?三大重量陷阱揭秘!-有驾

更深层次的一点是,当一台车平白无故地在车头增加了几百公斤的重量后,为了保证车身的刚性和安全性,工程师必须对车辆的底盘和车身结构进行针对性的加强。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体重增加了,他的骨骼也需要变得更粗壮才能支撑起来。

汽车也是一样,设计师需要使用更粗壮的副车架,加固悬挂系统的连接点,甚至在车身骨架的关键部位使用更高强度的钢材或者增加额外的加强梁。

这些看不见的“内在强化”,都是实打实的重量增加。

这三大重量来源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增程车在电池减重的情况下,整车重量依然反超纯电车的现象。

而这种超重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油耗和电耗会高一些那么简单。

它会对车辆的操控性能、乘坐舒适性和实际装载能力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首先,过多的重量集中在车头,会导致车辆的重心前移,形成“头重脚轻”的布局。

这会让车辆在转向时显得不够灵活,车头的响应会慢半拍,开起来有一种笨重感。

在紧急制动或变道避险时,巨大的车头惯性会使得刹车距离变长,车身姿态也更难控制。

其次,车辆的整备质量越大,意味着它的有效载荷能力就相应降低了。

车身已经很重了,如果再坐满乘客、装满行李,就更容易接近悬挂系统的承载极限,影响车辆的通过性和耐久性。

最后,为了控制住这个沉重的车身,工程师往往需要使用更硬的弹簧和更粗的防倾杆来支撑车辆,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车辆在经过颠簸路面时,底盘传递到车厢里的振动会更多、更生硬,影响了乘坐的舒适性。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简单地给增程车贴上“笨重”或者“落后”的标签。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充电设施发展尚不均衡的市场环境下,增程技术路线的出现和流行,恰恰是中国汽车工程师们基于国情,为解决广大消费者最核心的“里程焦虑”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非常聪明和务实的过渡性解决方案。

它精准地抓住了市场的痛点,用一种巧妙的“油电组合”方式,让用户既能享受到电驱带来的平顺安静,又不必为长途出行而担忧,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创新和智慧。

我们作为消费者,在了解了这些背后的技术原理和重量取舍之后,就能更加理性地看待不同技术路线的优缺点,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用车需求,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