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手机屏幕看今年的比亚迪,最魔幻的场面就是两条线越走越远——热搜里的仰望U7气势冲天,4S店里的订单还在排秦L和宋Pro,简直像在看不同的赛道。朋友圈里面有人在追科幻片级别的仰望U7,展厅里人却忙着把那些普通用户买的车堆成山。这车价都在十几万——估算平均,也就几年前紧凑型的豪华品牌价格,但产业逻辑却像要把超跑价的车放出去。
乘联会八月的零售榜上,秦系的销量单月快赶上四万,几乎成了老字号货。反观仰望系的全系加起来还没破千,我搞不懂,难道是外形太超前,还是潜在用户根本不买账?不过这也许就是差别——中大们说过,豪华品牌从来就是赚品牌溢价,而仰望现在还拼命押技术牌,紫禁城式的科技感,跟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确实搭不上边。
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笔记,本来以为仰望会像特斯拉那样,靠炫酷科技卖个天翻地覆,可事实似乎告诉我——高端不是靠撑面子,而是真材实料。偏偏,仰望的销量还停留在试水,市场反应明显平淡。这是不是一种潜在洞察?或者说,是刀片电池+三挡电混的组合,目标还是那班走量的年轻族,而不是土豪派?会不会他们自己其实心里知道,这玩意还是要靠技术示范不断盖章。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汽车其实就是个放大镜,看出每个品牌的心思。比亚迪心里有本账——高端品牌负责塑造人设——未来科技车的模样,实际上产能、补贴都在走量车型上。那些所谓豪华概念车,其实基本卖不动,市场更看重省油、省心、省钱——电比油低,这句话真扎心。你说,这是不是个有趣的反差?高高在上的豪车景象,和实际摆在用户面前的省钱神器有天壤之别。
资本市场的反应也挺耐人寻味。股价跌破百元,不少人会觉得,难道比亚迪走到了盲点?其实我觉得更像是们的一种情绪反应——财报显示上半年净利润涨了20%,可是增速放缓。市场一缺少新高潮,资金就像潮水一样开始退去。这也许就是另一种键盘区投票的体现,像我们这些看事的人,不能只看表面行情。
你会不会觉得,好像整个新能源市场也是镜像的写照?快节奏的热点,流量的过山车,跟真正用车的家庭其实关系不大。家庭用得起的电动车、换电站,才是真正支撑产业的钢筋。问题来了,当车企们都开始拼价格、拼让利,比亚迪还能坚持他的刀刃策略吗?还是说,下一步就要迎来新的价格战高潮?这个下一步我没细想过,只是觉得很吊诡——这个行业本身是不是变得太碎片化,现在还真不好把握。
我记得我和一个销售聊了几句,他说:秦L虽说平价,但那车的耐用性和驾驶体验,和某些合资车比真的差一截。嗯,好像真是这样。这个点也让我觉得,比亚迪真的在用技术硬撑,不然也不至于还能在销量上有个保证。硬撑也是有底线的,一旦价格战启动,利润空间会被蚕食,那个时候,谁会成为最后赢家呢?
我还在想,比如去年某次试驾一辆名牌合资的紧凑SUV,价格比比亚迪多少钱?大概低个一两万吧,但油耗、空间优化、售后网络,差别还挺大。差别不仅仅在价格,更在这个套路:他们用品牌历史说服自己,用稳定性赢得信任,比亚迪要走的路还很长。
我还在琢磨,这个行业的发展,究竟是靠科技亮点推动,还是靠价格战逼出来的?我的感觉是,未来或许会是两个世界同时存在——像仰望,好像在玩科幻,期待着天上的星星;而普通家庭,更关心的还是油油的钱包、可靠的家庭用车。如果这样看,我不禁要问,谁又能真正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比如我身边那个每月50公里通勤的朋友,他会不会在意仰望的那点炫酷配置?还是真实希望一台不出故障,省心省油的车?。
这世界上好多事情都在变,汽车行业也不例外。一边是高端感、科技感不断堆砌,另一边是实用派的价格逻辑。只是我有个感觉——无论怎么折腾,用户心里那个简单的舒适感还真不复杂。可能我猜得很准:他们真正想要的,大概就是一辆心里有底的车,坐得舒服、省得烦。现在这个市场,热搜的光芒闪烁,展厅的订单依旧排长队,但我也在想,他们心里的那辆理想车是不是还会变?
这个问题挺难回答,毕竟,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我倒觉得,下次去看车时,要不要带个笔记本,记一下仰望U7上的人到底在想什么?或者说,用户的心到底被哪个大厂抢去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