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i3二十万,像一颗石头砸进平静的池塘,激起的水花不止是价格的哗然,这事谁都没预料到,朋友圈、贴吧、微信群,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说“这才是宝马的价格”,有人直呼“豪车不再高攀不起”,还有人不信,非要去店里看实车,结果真有车,销售员的脸挂着微笑,背地里谁知道什么感受。
时间是2025年,夏天刚过,天还没凉透,宝马i3的官方指导价还躺在35万-41万的区间,忽然间,20万的价格像从天上掉原价和现价之间隔着一道壕沟,半年前你还觉得买电动宝马是身份象征,如今身边有同事说“我也能买”,这变化像极了高考分数线突然下调,心里不免一阵恍惚。
问了卖车的朋友,“怎么降这么多”,他摇头叹气,说市场逼的,库存压力一天比一天大,宝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奥迪、奔驰也被裹挟进来,BBA这三个字母在中国卖了二十多年豪气,如今要低头,谁也没想到。
回看数据,2021年宝马在中国卖了84.6万辆,奔驰75.9万辆,奥迪69.64万辆,那时候你开BBA就是有面子,家门口亲戚都会多看两眼,车主自己都觉得“花钱买身份”值当,利润也高得吓人,财报每年递增,仿佛永远不会停下来。
自问一句,大家真的还在乎“豪车”两个字吗,新能源的浪潮上来,电动车变得越来越像手机——堆配置、拼智能、卷价格,2025年上半年,宝马销量跌到31.79万辆,比去年同期少了15.5%,奔驰和奥迪也跟着跌,跌幅两位数,市场像漏水的桶,捂不住。
财报也不好看,奔驰营收663.77亿欧元,比去年少8.6%,净利润直接砍半,宝马营收677亿欧元,也缩水,利润少了29%,奥迪虽然总营收涨了点,可净利润掉了三分之一,赚个热闹,钱没落到口袋里,财报会议上,气氛估计没人敢松懈。
采访现场,某高管说“市场竞争太激烈”,没再兜圈子,直接点名中国品牌压力大,30万以上的新能源车,八成都不是BBA的标,50万以上领域,问界M9把宝马X5拉下马,数据难看,信心更难找。
这时候,BBA不再端着,主动往20万-30万价格区间杀进来,硬着头皮低价,奥迪E5 Sportback上市,售价低到23.59万起,半小时订单破万,奔驰紧跟着推纯电CLA,定价25.9万,同行们一片哗然,以前谁想过BBA会主动降价。
问问消费者,“你会买吗”,有人说“价格到位就买”,也有人说“怕将来贬值太快”,还有人冷笑“豪车也怕被卷”,现场气氛带点调侃,也有点惋惜,毕竟,品牌光环不是一天建成的,现在要拆心里还是有点不舍。
换个角度,BBA也不傻,知道自己智能化落后,开始找中国科技公司补课,奔驰和字节跳动合作搞智能座舱,又和Momenta搞智驾,奥迪用华为、科大讯飞、火山引擎的方案,连车标都发光了,四环变字幕,审美见仁见智,态度倒是够诚恳。
宝马这边节奏慢了点,新iX3国产要等到2026年,产品线有点空窗,销售端显得焦虑,朋友圈里有人发“等得我都老了”,厂方说2027年推40多款新产品,听着挺多,落地还得看速度,2030年纯电占比要过半,听着像口号,干不干得成,没人敢打包票。
另有一个点,高端市场,BBA还是有话语权,100万、150万以上的车,客户群还认这三个牌子,毕竟,百年工艺、售后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复制,理性消费的人还会选,只是这个盘子没以前那么大,撑不起公司的全部野心。
问问楼下保安,“你觉得宝马降价有用吗”,他笑笑,说“能降就多降点,大家都买得起”,一句话点破,价格是门槛,也是底线,降多了,品牌还剩下什么,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
新能源这条路上,没有人能轻松“躺赢”,BBA过去靠品牌吃饭,现在得学会“卷”自己,降价、智能化,两条腿都要走,能不能翻身,还得看谁跑得快,谁更懂中国市场。
怎么写呢,这场仗还没打完,牌桌上的人都在等下一轮出牌,谁能笑到说到底,还得看产品和用户的默契,情怀和现实,谁能兼得。
谁能想到,曾经高高在上的宝马、奔驰、奥迪,如今也要跟中国品牌在泥地里摔跤,赢了也有代价,输了更难受,这场戏,还远没到终局。
走着瞧——谁都不敢说自己稳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