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一出来,很多人立马就犯嘀咕:燃油车智能化破局?合资品牌要和国内科技巨头玩深度绑定?天籁居然能用上鸿蒙座舱,还据说只要16到18万?我觉得,大家首先要问问自己,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喧闹一时还是开了新路?今天不妨咱们琢磨琢磨。
燃油车这两年其实挺尴尬。你说新能源车打智能牌,搞什么自动驾驶、语音交互、车内娱乐,老百姓一进去就感觉像进了未来舱。反过来看燃油车,大多数还在用那几年不变的UI,互动也就那点死板功能,开起来没毛病,就是缺点新意。可是,车市燃油和新能源各占一半,这也说明有一半人还是捧场燃油车的。既然消费还没分出胜负,谁能在智能这块率先破局,谁就能重新拉高门槛。
这时候,天籁和华为鸿蒙座舱5.0一下联手,让东风日产把智能这张底牌亮出来,说白了感觉就是要让燃油车不再“落后”。这事儿问一句:为什么天籁能成第一波吃螃蟹的?其实背后水挺深。日产在中国本来就有不少用户口碑,车型也都讲究稳定和舒适,再加上东风日产这些年频频强调“在中国、为中国”,合资品牌不再端着,这是开放的标志。而这次把天籁推上智能车舱的新高度,明显是要给合资品牌找存在感。
外形设计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有新鲜感,日产V-Motion家族造型继续拿出来,但前脸V口做大了,贯穿的灯带一下科技感拉满。你说外形能带动智能吗?未必,但视觉上的升级至少能把那些觉得传统燃油车老气横秋的人拉回到购车清单里。汽车这东西,从根本上说,外形能改变印象,但座舱才是体验的核心。
鸿蒙座舱落地,咱们得问:到底智能体验给了什么不一样?不是多了个大屏或者语音助手,而是实打实的生态体验。你在车里,想用手机App直接接入座舱大屏,或者让语音助手帮你操作各种功能,鸿蒙全都能打通。再加上据说会有HUAWEI SOUND音响系统,高低得让你坐车的时候享受一把高品质听觉。这一点不是虚头巴脑的升级,是直接从新能源车里“借鉴”了智能化加分项,毫无保留地搬进老牌燃油车内部。
再下一步得问,这是天籁自己的机会还是整个行业的突破?我个人觉得,它带罚球线的作用。过去合资车企都喜欢固守全球供应链和系统,自己带自己的生态,国内技术升到什么水平也不愿意沾边。但东风日产这次彻底摊开了,GLOCAL模式——全球化和本土化融合上数据写得清清楚楚,海外技术做底,一线本地研发做创新,直接把最新智能舱"落地中国"做实了。
这么一看,天籁和华为的合作不仅仅是换个操作系统或者搞个跨界噱头,而是彻底把研发模式革新,合资品牌加入国内顶尖科技,塑造一种跨界平衡。这个信号传出去,不仅让燃油车市场找到了提升智能化的新路径,更带动所有合资品牌重新思考怎么利用国内资源对自己的车进行升级。
价格是个大杀器。16到18万的预估价,网上一传顿时热度拉到顶。要知道,这个价格大多数年轻人咬咬牙也能拿下。如果真能做到智能座舱接入、旗舰音响体验,还能享受日产一贯的舒适性和操控感,性价比突出得一塌糊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议论,说天籁这一举动,是燃油车真正叫板新能源智能化的标杆。
再问一句:能不能真的搅动市场?我觉得,这事儿还得观察。但现在的形势,对燃油车来说,属于“不得不变”,合资品牌也到了必须要创新的阶段。别说新能源车风风火火,就说燃油车用户对智能体验的需求已经从“可有可无”变成了“有了才对劲”。如果天籁这一招灵光,其他合资品牌肯定会跟进模仿,燃油车智能化从此不是抢救,而是常态升级。
大家可能还有疑问,合资车企和科技企业合作,能不能一直顺利?说到底,车企看重的是稳定和安全,科技企业讲究的是创新和开放。双方价值观和节奏本来就难以同步。但现在这个时代讲究“跨界拥抱”,东风日产和华为选择强强联手,等于说懂车也懂科技,能用各自优势补短板。这样合作成功了,后面肯定一堆品牌凑过来看热闹,各种智能舱就开始遍地开花。
可话说回来,别指望智能化就能一把改写燃油车的命运。汽车行业还是很看核心技术,一个好座舱能提升体验,但发动机和底盘这些底层功夫还得自己扎扎实实。天籁的优势是全球品质和技术沉淀加上创新座舱,如果只是换了系统没法解决本质问题,用户一阵新鲜劲儿过了还是会挑刺。所以关键问一句,智能座舱是不是解决了燃油车用户的新痛点?只要合资品牌能把品质和智能都同步升级,重复过去的窘境才有得破。
这个风口过了,咱们回头再想,智能座舱究竟为用户带来些什么?说到底,还是让燃油车的体验感跟上了时代步伐。用户对座舱的期待不再止步于倒车影像和蓝牙电话,而是希望可以随时用车像用手机一样方便。鸿蒙座舱要做的,就是让燃油车用户不用再羡慕新能源车的智能化,这才是真正的升级。
写到最后,我特别想问问大家,如果出去买车,燃油车已经和新能源车一样智能,你还会觉得新能源车“高一截”吗?你还会排斥合资品牌么?也许,“油电同智”就是下一个行业拐点。开燃油车的人只要能享受智能座舱带来的便利和娱乐,买车理由一下又多了好几条。
气口之下,其实所有汽车厂都会被用户的问题逼着走向创新,车企不敢慢,科技公司不敢停。东风日产和华为的合作也只是打个先锋仗,谁能抓住用户最终的体验痛点,谁就能把市场“二分天下”重新切割。这一次的天籁鸿蒙座舱,是对燃油车现有规则的一次重构,也是合资品牌和中国科技的联手试水。到底能不能彻底赢得用户青睐,未来就看体验升级是否能持续,以及品牌能否继续在技术和智能化方面双线发力。
所以燃油车智能化破局,不是空喊口号,也不是一时的抢风头。它是整个汽车行业向前推的时候,技术融合、资源互补形势下冒出来的新解题方式。如果你问这件事值不值得大书特书,我觉得,它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改革示范,给所有人一个选择更好的理由,也让合资和自主品牌都不能再躺平。谁都得追,谁都怕落下,就看谁能追到最后、笑到最后。
最后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你会为一个更聪明的燃油车买单吗?车市最怕的一直是同质化和守旧,现在燃油车终于有机会拿本地化科技突破,这一仗的意义,比网上讨论的还大得多。智能化不只是一个新功能,一旦成了新习惯,就再也回不去了。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