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买车似乎成了一件绕不开的人生大事。
它不仅仅是个代步工具,有时候还被看作是个人能力和生活品质的象征。
但是,从产生买车的念头,到真正把车开回家,这个过程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和选择,一不小心就可能多花好几万的冤枉钱。
每年都有大量的年轻人,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对市场信息了解不足,买完车不久就后悔,感觉自己不是提升了生活品质,反而是背上了一个沉重的财务包袱。
今天,咱们就用最实在的大白话,把这里面的门道掰开揉碎了讲清楚,希望能帮助大家在买车这件事上,少走弯路,做出更理性的决定。
首先要谈的,就是钱的问题,这也是最核心的一环。
很多人在网上看车,看到一辆车标价10万元,就以为准备10万块钱就足够了,这其实是最大的一个误区。
汽车销售中标注的那个价格,行话叫“裸车价”,它仅仅是车子本身的价格,离你真正能把车开上路还差得远呢。
一辆10万块钱的车,你首先要交一笔购置税,这笔钱大概是裸车价的百分之八点八左右,也就是差不多8800元。
然后是第一年的保险,新车第一年通常都会买得比较全,这笔费用在4S店里买,至少也要五六千块钱。
除此之外,还有几百到上千不等的上牌费、出库费等等杂项。
这么零零总总算下来,一辆10万的裸车,最后你实际付出的落地价,奔着11万5千元甚至更高去了。
这个多出来的百分之十五,就是很多新手第一次买车时意料之外的开销。
更需要警惕的是,车买回来只是开始,后续的养车成本才是持续性的支出。
油费、每年的保险、定期的保养、小区的停车费、商业区的停车费、洗车打蜡,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开销。
一辆10万级别的家用车,一年下来,非常保守的估计也要花掉一万二到一万五。
分摊到每个月,就是一千多块的固定支出。
所以,一个比较科学的预算方法是,先确定你每个月愿意并且能够为汽车花费多少钱,这个数额最好不要超过你月收入的三分之一。
比如你一个月挣8000块,那养车的开销最好控制在2600元以内。
根据这个养车成本,再反过来推算你应该买什么价位的车,这样才能保证买了车以后,不会严重影响到自己原有的生活水平。
预算清楚了,接下来就是选车时面对的第二个大难题:五花八门的配置到底该怎么选。
现在的汽车厂家非常懂得迎合年轻人的消费心理,知道大家喜欢新潮、喜欢有科技感的东西,所以推出了很多听起来特别高级的功能,比如全景天窗、自动泊车入位、车载KTV、五颜六色的氛围灯等等。
这些配置在宣传的时候听起来非常吸引人,但实际在日常使用中,很多都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就拿全景天窗来说,在夏天,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它会让车内温度变得非常高,即便空调开到最大,头顶还是火辣辣的,增加了油耗和电耗。
而且天窗的密封胶条经过几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容易老化,一旦出现漏水,维修更换的费用相当不菲。
还有自动泊车功能,听起来是新手的福音,但在实际复杂的停车环境中,比如车位狭窄、光线不好或者旁边有障碍物时,它的识别率和成功率并不高,很多时候还不如自己凭感觉来得快和准。
一份行业调查数据显示,自动泊车功能的实际使用率其实非常低。
真正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的配置,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安全配置,这是底线,不能省。
比如车身用了多少高强度钢、有没有主动刹车功能、安全气囊有几个,这些都是在发生危险时能保护生命安全的。
第二类是高频率使用的实用功能,比如能够方便连接手机的CarPlay或者其他手机互联系统、倒车影像和雷达、方便充电的USB接口,这些功能你每天开车几乎都会用到,能实实在在地提升便利性。
第三类是能让你后期更省心的配置,比如皮质座椅比织物座椅更容易清洁打理,LED大灯比传统的卤素灯更亮、寿命更长。
把预算优先投入到这三类配置上,放弃那些一年也用不了几次的炫耀性功能,你会发现省下来的钱,足够让你的车在安全和实用性上提升一个档次。
谈到配置,就不得不提一个现在非常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在同等价位下,国产品牌的汽车在配置上往往能全面超越合资甚至豪华品牌。
很多年轻人有“品牌情结”,觉得开一个德系或者日系的豪华品牌入门车很有面子。
但实际上,这些豪华品牌的溢价非常高,车价里有相当一部分是你在为那个车标买单。
比如一辆二十万出头的豪华品牌入门轿车,它的很多主动安全配置和舒适性配置可能都需要额外花钱选装,甚至连一些基础的驾驶辅助功能都没有标配。
而用同样的价钱,你去看我们中国的自主品牌,比如吉利、长安、比亚迪这些,它们给你的配置可以说是诚意满满,像360度全景影像、座椅加热通风、高级音响系统、整车OTA在线升级等功能,基本上都是标配。
更重要的是后期的维护保养成本,豪华品牌一次小保养动辄一千五百元以上,而国产品牌车型只需要三五百元就能解决。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国产车的品质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这“三大件”上的技术和可靠性,已经完全不输给很多合资品牌,甚至像奇瑞、吉利等品牌还提供了发动机终身质保或超长质保的政策,这本身就是对自身产品质量自信的体现。
车子终究是用来开的,是服务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工具,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安全、可靠和舒适,而不是车头那个用来给别人看的标志。
为了一个虚无的品牌光环,而牺牲掉实实在在的配置和更高的后期成本,这笔账其实并不划算。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席卷而来,“省钱、环保、智能”的标签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
但选择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动车,更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使用场景来判断,不能盲目跟风。
如果你的主要用途是城市内的日常通勤,每天行驶里程不长,并且家里或者公司有固定的停车位可以安装充电桩,那么纯电动车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它的使用成本极低,每公里的电费可能还不到一毛钱,而且驾驶体验安静平顺。
但反过来,如果你经常需要长途驾驶,比如节假日回老家或者自驾游,或者你居住的小区是老旧小区,没有条件安装私人充电桩,那么纯电动车可能会给你带来严重的“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
特别是在北方的冬天,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对电池性能影响巨大,续航里程打个六七折是常有的事,为了省电连暖气都不敢开,充电速度也会变得很慢。
对于这种情况,燃油车在便利性和普适性上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当然,现在市场上也提供了一种折中的选择,那就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这类车短途用电,长途用油,既能享受电车在市区的低成本,又没有长途续航的焦虑,非常适合中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辆车,且用车需求多样的国情。
所以,不要被潮流推着走,冷静分析自己的用车习惯和生活环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能源类型才是最明智的。
还有一点很容易被年轻人忽略,那就是汽车的保值率。
很多人在选车时,容易被一些设计独特、颜色鲜艳的小众车型所吸引,觉得这样才能彰显个性。
但选择小众车,背后隐藏着两个比较大的风险。
第一个是维修保养的难题。
因为市面上的保有量少,这类车的零配件供应通常不那么充足,一旦车辆出现需要更换零件的故障,你可能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从厂家调货,而且配件的价格也往往比那些热门的“街车”要贵上不少。
第二个,也是更直接的经济损失,就是极低的保值率。
保值率,说白了就是你的车在开了几年之后,还能卖多少钱。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报告,那些月销量长期在三千台以下的冷门车型,其三年的保值率通常会比同级别的热门车型低百分之三十以上。
这意味着,同样是花15万买的新车,开三年后,热门车可能还能卖到10万块,而你的小众车可能连7万都卖不到,这中间几万块的差额,就是你为“个性”付出的代价。
所以,在决定购买一辆车之前,花点时间去查一查这款车近半年的销量数据和权威机构发布的保值率排行榜,优先选择那些市场保有量大、口碑好的热门车型。
这虽然听起来有些从众,但在你几年后需要换车卖掉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当初这个理性的选择让你实实在在地少亏了好几万块钱。
最后,我们来谈谈贷款买车里的“套路”。
“零首付”、“免息”这样的宣传口号听起来极具诱惑力,似乎大大降低了购车门槛。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所谓的优惠背后,往往都隐藏着各种费用。
最常见的“免息贷款”,虽然不用支付利息,但通常会要求你支付一笔占贷款总额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不等的“金融服务费”,算下来其实跟利息也差不了多少。
还有的会强制要求你在店内购买全险,而且保费比你自己去外面买要贵得多,或者捆绑销售一些价格虚高的装饰套餐。
更需要警惕的是一种叫做“以租代购”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车辆的所有权在还清贷款前是属于金融公司的,你只是拥有使用权。
一旦你在还款期间出现逾期,对方就有权把车收回,而你之前支付的首付款和月供,可能都将付之东流。
如果资金确实紧张,必须选择贷款购车,一定要坚守几个原则:首先,贷款购车的车价必须和全款购车保持一致,不能有任何加价。
其次,金融服务费能谈就谈,尽量压低,并且要警惕任何强制性的捆绑消费,比如保险和装饰,你有权自主选择。
在签署任何合同之前,务必让销售人员将所有费用的明细都白纸黑字地列清楚,仔细核对总的落地成本比全款购车多出了多少,做到心中有数。
千万不要在空白合同上签字,并且在洽谈关键条款时,可以全程录音作为证据,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