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真是好样的!我这24汉EV605这个月充一次电能开500公里,体验超棒,太让人惊喜了[赞]
说实话,能做到这点,我挺吃惊的。之前我脑子里一直以为纯电车其实很有限。尤其是在冬天,电池效率一下降,续航就打折。我们这边冬天特别冷,最低气温常在零下5度左右,那天特别冷,我还特意翻了下笔记,看到有统计说,冬天电池续航会掉个10%到15%左右——不过我这辆车,算下来还真没明显变短。
这主要得感谢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真正的坑是安全和耐用的。你说,电池性能是不是是只涨不跌?我觉得未必。哪怕厂家吹得天花乱坠,我们自己用着才知道。就像我这24汉EV605改装过的轮胎,跑高速时,感觉车的抓地力更稳了,操控也更自信。
其实老汉我对车子的理解很简单。对我来说,车就像家里的生活工具。每天上下班,能省点油钱,心里舒服。去年,经济不景气,收入倒退了一点,能省点电费,心里真踏实。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有类似感受?疫情调节了很多人的生活节奏,那些坐地铁、打车,反而变得不那么方便。有次朋友调侃我:你还开电车,是怕不够用?。我只笑笑,因为我觉得,机械和电气的结合,正少不了这个未来一部分。
说到续航问题,按我估算,满电能跑600公里左右的可能性不会太远。可能没细想过,算一算,百公里得15块电,假设电费每度0.5元,在家直接充,差不多每百公里算下来也就7-8块油钱。这比我之前开那辆二手燃油车省的多。说真的,随着维护成本降低,保值率还得经过时间验证,但我觉得,像我这末代车主,大可不必太在意这点差异。
试驾过程中发现,汉EV的加速比同价位的自主品牌车好不少。那天在朋友家车库,跟他那辆同级别车比了一下,他的油车开起来油门响应快得多,但油耗也是高得离谱——我算了下油箱大概60升,跑1000公里,油钱都够我再买辆二手车了。反倒我这车,百公里油耗不到两升,心里还是挺踏实的。
这让我陷入一个问题:供应链稳定性到底大不大?比亚迪优秀,看似自己人,其实我也怕他们野心过大。去年我朋友修理厂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国产电池安全可靠,日后一定走得更长远。实际上,好在我们这个体感优先的市场,品牌变得重要过技术,但品质更为关键。我还记得前段时间,看到比亚迪原材料的供应链刚出现点波动,可能会影响到新车开发。这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未来这几年,供应链会不会变成最大的变量?
我也在犹豫,未来十年,电池的升级换代到底会带来啥?是不是会导致当前的飞轮效应反转,有没有可能现在的技术,十年后变成被扔掉的废铁?(这段先按下不表)
话说回来,你们有没有试过,买电车其实在心里有点赌成份?比如说,我不太相信厂家的续航数据。估算一下,官方说能跑600公里,现实大概我个人体感是540-580公里之间。为什么?因为高速、冷天、空调……这些都会影响续航。有次,天气特别明确冷,车内暖气开到最大,续航缩减了差不多20%。但坦白讲,这没让我很失望,反倒感觉,得接受现实。
我有个猜测没有验证过:是不是乘用电车时代,慢慢变成了用煤炭/电力换来的电能时代?这不太科学,但没人告诉我答案。
到目前为止,我挺看好比亚迪,到底国产车能不能成为主流?其实我想,市场还在变化,没准十年后,新能源的概念会比今天更抽象。比如说,智能化水平提升、续航不断突破、甚至有人开始用太阳能充电——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但我觉得技术革新,就是这么不断升级走钢丝。
我在心里琢磨,能用一辆车撑多久?我现在喜欢开汉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用得惯,续航够用,还挺省心。
电动车还能有啥爆点?每次想到这个,心里都有点期待。对了,你们觉得,未来的车会不会还会出现意外惊喜——比如说,像我家那辆车的夜光内饰,除了好看,能不影响夜间视线吗?这倒成了我常自问的事。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车和人的生活,早就绑得很紧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