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城市边界,一辆默默停在充电桩旁的新能源轿车,电量显示屏亮着刺眼的绿色数字。
旁边是另一辆同级别选手,外表光鲜,内部似乎在为“一场续航拉锯战”做最后的准备。
如果你是现场目击者,会不会在心里嘀咕:到底是650公里,还是515公里,谁能真的陪我撑过这个漫长的夜?
10万级新能源轿车的选项,就像午夜食堂的菜单:看着丰富,点起来却总有点不放心。
小鹏MONA M03和零跑B01,是最近餐桌上最受关注的“菜”,价格卡在11.98万元,几乎像两只同样大小的饺子,等着你分辨哪只肉馅更足。
故事开始得并不复杂——同样的钱,两种选择,用户想要的无非是多开几天不充电、智能座舱不卡顿、下雨天别掉链子。
但你真以为这就是全部吗?
我查过两款车的配置表——那感觉像是在刑侦实验室里比对指纹,零跑B01的650激光雷达版,和小鹏MONA M03的515长续航Plus,各自亮出家底。
续航,零跑B01开局就是一记重拳:650km,快充只要19分钟。
如果这是真的,那它的充电效率甚至可以用“咖啡时间”来计量,仿佛在提醒你:生活可以有短暂停顿,但别让电量成为焦虑的理由。
对比之下,小鹏MONA M03的515km和25.8分钟快充,数字上就像是被对手提前做了笔记。
差了135公里,在现实场景里,大概率等于多跑一趟城际,或者多三五天不用插电。
当然,如果你是“用车焦虑症晚期”患者,这点差距就像清晨醒来发现咖啡少了一勺糖,各方面都变得无力。
但谁又能保证,续航数字不是下雨天的一场虚张声势?
毕竟,电池标称续航和实际体验之间,通常隔着一条“用电黑洞”。
只是这两款车里,零跑B01在算力和智能化上也不打无准备的仗。
8295芯片,5nm制程,30 TOPS算力,号称能跟20万级车型肩并肩。
配合DeepSeek+通义千问的双AI大模型,理论上你的车机不再只会说“您好主人”,而是能在你困在陌生景点时,给你推送一份避坑攻略。
小鹏MONA M03用的是8155芯片,7nm制程,算力低了几倍。
用刑侦术语说,这就像是案发现场只带了放大镜,零跑B01却把电子显微镜都搬来了。
你在两车切换导航、语音交互时,体感上的差异未必“肉眼可见”,但在高并发、复杂操作时,芯片算力的差距总能在你最需要它时“背后捅刀”。
这算不上凶案,但对喜欢科技感的用户来说,体验就像是在高铁和绿皮车之间横跳。
辅助驾驶方面,零跑B01又把激光雷达端到端的组合丢上牌桌,搭配8650芯片,能做到高阶领航辅助——高速、城区都能搞定。
上下班路线记忆、红绿灯通行、无保护转弯,听起来像是未来派的都市传说。
小鹏MONA M03则停留在基础功能,想要高阶体验还得加钱买“选装包”,而且它坚守纯视觉路线。
纯视觉的局限不难理解,雨天黑夜,感知距离不够,容易“瞎”掉。
激光雷达则像是夜视仪,不管外面天气怎么玩,都能保持冷静。
这就像刑警夜查时配齐了装备,路上遇到麻烦也能稳住局面。
我试着把两款车的底盘调校也拉出来看——零跑B01有Stellantis集团底盘大师团队的联合调教。
这听起来像是法国大厨亲自做了道家常菜,味道未必花哨,但每一口都能吃出底蕴。
小鹏MONA M03则更像是快餐连锁店,标准化,但缺点个性。
作为吃货兼旁观者,我不偏心谁,只是怀疑“独一份”是否真能满足所有人的胃口。
毕竟开车这事,既要舒适,也要操控,大家都想要“鱼和熊掌”。
再看看销量,零跑B01自上市以来三个月累计交付超3.5万台,10月单月卖出13697台。
按现在的产能速度,“今年春节九天假,买了就能开回家”。
这句广告词的底色不是喜庆红,而是“有货有底气”。
小鹏MONA M03没有给到明确的销量数据,但从实际交付、产能压力来看,零跑B01确实是“卷王”,卷到你不敢相信这只是11万多的车。
当然,你以为事情到这儿就结束了?
在刑侦世界里,线索永远不止一条,证据也总有反转。
新能源车的“短板效应”,往往不是在参数比拼后见分晓。
比如电池老化、极端天气、软件后续升级,甚至你的用车习惯,都能让纸面上的优势变成现实里的“鸡肋”。
激光雷达今天很香,几年后算法更新会不会拖后腿?
芯片性能到底能撑几年不卡?
这些问题其实没人能提前打包票。
有时我怀疑,国产新能源赛道的竞争,像是一场没有侦查终点的连续剧。
每当有人刚买了新车,朋友圈晒完第一张合影,第二天就有新款发布,参数再加一档。
用户的幸福感总被下一波“技术浪潮”冲淡,就像刑警刚破了案子,转头又有新线索冒出来。
这不是“内卷”,而是“无限递归”。
你永远在追赶,不敢停歇。
说到“性价比”,零跑B01这波确实占了便宜。
续航长、智能化强、辅助驾驶高阶、底盘有名师调教、销量也猛,作为一名冷静的旁观者,我不得不承认:这车在现阶段,确实像是“买菜刀送砧板”,给得很彻底。
但“彻底”是不是永远的胜利?
不得而知。
小鹏MONA M03的优势也不是全无——品牌积淀、用户口碑,以及对于纯视觉路线的坚持,也许在某些场景下反而能规避激光雷达的“天价维修”或“过度依赖算法”。
我甚至怀疑,我们在选车时的焦虑,其实是被算法和营销共同塑造的“信息黑洞”。
今天你觉得零跑B01领先,小鹏MONA M03落后,明天软件升级、硬件换代,优势就能瞬间归零。
新能源圈子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专业分析到头,未必能帮你躲过“用车后的心理落差”。
作为尾声,我不打算给出绝对答案。
如果你想在10-15万级轿车里找一款“全能选手”,现阶段零跑B01的确是更优解。
但市场就像案发现场,每一份证据都可能在“下一个周期”变成疑点。
你愿意相信参数,就像相信法医报告;你愿意等新技术,就像等待嫌疑人自首。
选择本身,永远是“未决之案”,每个人都只能在当下的条件下,做出最合逻辑的判断。
所以,你会选650km,还是515km?
你更在乎芯片算力,还是辅助驾驶的进阶?
或者你其实只想要一个春节能开回家的车?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藏在你自己的“用车画像”里。
案子还没结,故事也还在继续。
等你下次开车在雨夜边界,不妨回头看看,这辆车陪你走了多少公里,又留下了哪些“证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