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部分的车的姿态,好像都是前高后低的。夸张点的,像出击前的豹子。普通点的,也有一点点往前冲的感觉。
为什么?不是应该尽量“水平”才符合人类对“平衡”的直觉吗?
是因为像铁轨的宽度那样,历史的惯性太大,大到根本停不下来?还是因为这是一种工程相对较优解?还是都有?都没有?
【先说历史】
汽车最早是从马车“变”出来的。那时候根本谈不上什么姿态,马在哪,车头就在哪。甚至没有悬架概念,全靠车轮和车轴直接硬抗地面。
等到内燃机真正主导造车,结构慢慢稳定下来。那时的主流是:“后驱 + 非承载式车身”。
这种结构下,后轮承担动力输出,还负责负重,悬架通常是板簧或重型弹簧,为了承载性而往往设得更高。整个车像是前面领路、后面扛包,后高是天然结果,就像“挑着大箩筐”的农用三轮。
1980年代之后,前驱结构开始大范围普及。前置前驱,发动机和变速箱都压在车头,为了空间压缩和工艺标准化,前轴变得很重。
看似,车头压低是一种被动的牵连反应?
也不全是,俯冲姿态也有不少好处。
首先,驾驶视野是第一受益者。前低有利于扩大前方下视角,在城市中变得更安全、更容易操控。
然后操控与动力性前轴重量刚好压在驱动轮转向轮,提升抓地力。
空气动力学。稍微前低后高的车身,可以让迎风面积更小,同时让气流更容易从车底后部“抽走”,形成更稳定的下压力,有助于减少风阻。特别是对于高速工况下的燃油经济性提升,有实打实的帮助。
而“后高”可以带来更大的尾厢空间,也为悬架行程提供余量。然后俯冲姿态,好像也挺好看的。
所以,就固化下来了?
有没有哪台车的姿态,让你觉得“特别顺眼”或“特别奇怪”?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下。
#图文打卡计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