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汽车行业真是折腾得不少。你知道的,去年我和朋友聊天时,他就说:现在自己买车,觉得像在打仗。行业内部的变化实在太快,尤其是经销商的日子变得不好过。
我最近翻了下笔记,查了几个数据,今年前十个月,国内乘用车的零售量已经差不多抵达1940万台,比去年同期还多了大概9%。新能源车尤为抢眼,1027万台,同比增长23%,渗透率直接跳到53%。这火热的局面,必须得说是刚刚开始的转折点。但问题来了,别看市场在涨,财务情况却让人眉头紧锁。
很多经销商,今年上半年的亏损比例高到52.6%,只有不到30%还能维持盈余状态。更不用说,毛利结构已经变得很奇怪——新车部分亏得很惨,亏得都要哭了。就我一个朋友开的店来说,他每个月的利润都在缩水。你知道的,旺季也就赚个几千,别的时间都不够1500的。他说完还苦笑,都是车企涨价,价格倒挂得厉害,利润根本就没辙。
而且,价格倒挂这事儿,去年就很明显了。有的经销商,甚至出现倒挂幅度超过15%的情况。你会想,车子没有便宜到哪去,赚个什么钱?但还是有一些店乐见其成,原因可能就是流量,反正只要能吸引人来,亏点也行。我们也都知道,长时间的亏损压力让很多店不得不考虑转型或者退出。
顺便说一句,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曾经的店面布置——那阵子,都在想着怎么把展厅改得更炫,卖点多点,客户感受好点。其实消费者心理我还算懂:现在买车,除了要看价格,还特别在意服务体验。去4S店,面对那堆繁琐的流程,真是嫌麻烦。有个修理工跟我说:最烦的是,有个客户刚刚看完车,就走,说价格没谈拢,差点气死我。你看,服务跟不上,客户就走了,转头就能找到别家。
市场也在变。比如说,现在很多车企不再死守直营。以前品牌喜欢直营店,像是在自己的城堡里,但越来越多搞多元渠道——直营、授权、代理、混合体系。一些自主品牌试水出来的直营店,也让传统4S店觉得压力大。前段时间,广汽还招募了很多区域经销商,甚至还特意强调要百强经销商加入。这是啥信号?说明厂家开始明白,要适应新环境。
不止是渠道在变。新能源的崛起也让经销商受宠若惊。我认识一家中升集团的销售经理,他告诉我:去年我们和赛力斯签了合作协议,开始卖新能源。这些牌子,虽然刚起步,但未来市场潜力很大。但细看一下,新能源经销商亏损比例还挺高——有34%以上的亏得踩刹车。原因也不复杂:成本太高,单店销量在慢慢爬坡。可能一两年后,会有所改善,但短期内压力巨大。
还有个细节,昨晚我翻了下笔记,印象还挺深。今年库存预警连续10个月都在红灯状态。长久股份的副总裁提出,现有销售体系的效率不高,主机厂和经销商都压力山大。底层逻辑很简单——供需失衡了。他还提到,下沉市场正成为新宠。五线城市的增长速度甚至快过一、二线,增长率达到了14.6%。我心想:这是真实的吗?毕竟,燃油车在那边剩下的市场还很大。
企业们也在尝试用数字手段破局,比如久车GO平台—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电商生态圈。平台是个聪明的东西,它帮厂商了解市场脉搏,也让经销商能用数据找到客户线索。你这样的平台,能帮忙稳定车源,还能用智能算法精准推荐潜在客户。未来不靠推广告更不靠打折促销,而是靠数据+服务。这事儿听起来不错,不过能不能真正落地,还得看后续。
我还有一个疑问。经销商的退出机制和授权合同方面,行业会有哪些改进?之前我听一位业内人士说,要推广一些行业标准文件,确保退出流程更公平。这也是行业自我修复的方向。你是不是也觉得,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生态体系,才能让这个行业走得长远?反正,我对这个过程保持点耐心,毕竟,行业的阵痛只是暂时。
谈到这里,我在想,作为一个汽车从业者,你怎么看未来?这样的渠道变革,能带来真正的价值转移吗?还是说,也许到头来,还是要靠产品本身的竞争力才能活得更久一些?这些变化,算不算只是泡沫?我自己心里有点儿迷糊,也不知道答案是不是那么重要。反正,看着经销商们一边苦苦挣扎,一边又拼命创新,就像那句老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你觉得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