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吸气车正在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大街的涡轮增压小排量发动机。十年前,买车选自吸如同在小卖部买矿泉水——简单直接,修理便宜,人人信赖。可是今天你去4S店看新车,自吸车型能挑的已经寥寥无几。不管是合资还是自主,大家似乎都在一夜之间变了口味,理直气壮地把自吸车甩进了历史垃圾桶。
去年有朋友要买卡罗拉,点名要1.6L自吸。销售摇头摆手:“先生,车早停产了。现在只能上1.5T,贵两万。”问为什么自吸不给推了,销售支支吾吾,“厂家统一安排”,一句话把所有责任推的干干净净。如果再追问,他们就只有公式化的台词:“产品差异化,技术路线升级……”反正你买就对了,别问为什么没有自吸。
自吸的落寞,并不是新鲜话题。车企心里都有算盘。用涡轮增压,排量能做得更小,排量税自然更低。过去2.0L自吸的车,如今1.5T动辄标着更高的马力,厂家省下的钱比你省下的油多得多。维修这一块,车主喊贵,修一次涡轮万把块,修自吸最多两三千,剩下的钱全进了配件和工时里面。4S店配件利润比卖车还香,厂家算账怎么算都划算。于是,哪怕销量掉点,也要把自吸送进冷宫。
有人要说,涡轮技术现在强多了。确实,新一代涡轮不再像老“黑心肠”那样起步肉、涡轮迟滞严重。电控泄压阀、缸内直喷、可变气门……各种高科技堆上去,动力响应也快,震动、噪音都变小了。参数表上谁不爱?买家盯着功率、油耗和加速时间,数据输了就是没市场。自吸发动机安静、皮实、稳定的口碑,被一堆令人眼花的数据彻底埋葬。毕竟,但凡参数赢不了,转身就被当作“落后技术”处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一切的幕后大手,其实还是政策导向。国家年年给汽车企业下达油耗考核指标,没达标就罚款,按辆计算,油耗检测本来就不太利于自吸发动机发挥优势。国产某车企朋友讲,现在每卖一辆自吸车都得贴钱,光碳积分就能赔死厂家。再加上环保政策步步紧逼,油耗、排放说变就变,于是大家都选了一个“政策友好型”发动机路线,管它真正油耗如何,测试先过了再说。
说到油耗,厂家真会玩文字游戏。数据表上看着节油,其实都是实验室空气里测的,真实路况谁管?买家看不到,每公里省多少钱全靠厂家嘴皮子。可是离开实验台走到路上,谁的油表不会说真话?只是大多数人买车的时候,最爱做的功课就是研究参数表,至于发动机啥技术,顾不上了。
市场是最好的裁判员。看看二手车行情就明白了。原来喜欢自吸的消费者,现在出手二手自吸还得低价疯狂甩卖。报价高了直接挂门口晒太阳。相比之下,同年份涡轮车价格坚挺,几乎不掉价。你抱着自吸优点不撒手,市场用钱包投了反对票。产品生命周期规律,谁慢谁出局,谁不适应市场玩谁。
千言万语,到最后其实都变成了无力的怀念。就像老一代司机经常念叨,开了十几年的自吸,如今的新车再先进,总感觉调教不如过去那么自然顺滑,没有原来的那股“老实劲儿”。可惜怀旧不能抵抗大势所趋。在家用车型上,自吸基本已经出局。车企把研发资源全部押到混动、电动和“新技术”上了。将来再能买到自吸,恐怕只会出现在高端特供车型里,属于收藏家和老炮的限定玩具。
如果你还想拥抱那台皮实耐造、不争不抢、慢慢呼吸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建议赶紧行动。若再犹豫,明年你的选择恐怕只剩二手市场的“老炮”货色。而且,谁都不能保证,这样的老机器还能撑多久。
总的来说,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谢幕,是这个时代科技进步和政策倾斜共同推动的结果。买车这件事,曾经是选配置、选品牌的事,现在成了跟政策、跟科技赛跑。你可以怀念老味道,但市场只认前进,不等老朋友。世界就是这样:看似残酷,实则真实。在欢送自吸的时候,也许该感谢它为了让我们出行更便宜、更稳定而做出的最后一次努力。我们终将习惯失去它,就像我们曾经理所当然地拥有它一般。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