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万预算,零跑B01由于续航更长、充电更快配备激光雷达辅助驾驶性能更强,是家用车性价比的理想选择,适合想提前出行的消费者

10多万预算,零跑B01由于续航更长、充电更快配备激光雷达辅助驾驶性能更强,是家用车性价比的理想选择,适合想提前出行的消费者

我这两天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10万左右的纯电家用车,究竟该挑零跑B01还是小鹏M03?其实问这问题的朋友挺多的,都关心续航、充电效率、智能配置这些核心指标。说实话,这个价位的车,别说品牌了,能兼顾这些点的,没几个,至少我试过的都不多。

10多万预算,零跑B01由于续航更长、充电更快配备激光雷达辅助驾驶性能更强,是家用车性价比的理想选择,适合想提前出行的消费者-有驾

我们先从续航说起吧。表面上看,B01的纯电续航是650公里,快充只需18分钟,哎,这个数据一说出来我就想起我朋友那车的充电时间——他那个车20分钟充60%的电,差不多这效率在平常用车中挺实用的。再看M03,续航620公里,快充26分钟,差不多是多等了8分钟,但这个差距其实还算个别,整体来说都挺够用。

但如果你像我一样,平时上下班能跑个50公里,周末出去兜兜风,那其实650公里的续航多少算够?我估摸着日常通勤,顶多两天充一次电。其实也不用太在意,最怕的还是突发情况,比如说生病打车或者临时加个班。这样说吧,你开车出去周边游,650公里是个稳定的底线,不会因为电量焦虑挂掉。

这里我突然想到,身边有人评论,快充18分钟能解决绝大部分突发需求,不少车友都反映:‘只要能快充,平时用着不焦虑,周末短途就可以跑,效率高得很。’我自己也觉得,快充这个点非常关键信,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充电桩都布得那么密。

10多万预算,零跑B01由于续航更长、充电更快配备激光雷达辅助驾驶性能更强,是家用车性价比的理想选择,适合想提前出行的消费者-有驾

说到科技配置,真是考虑得细致入微。M03配置了8155芯片,座舱简单说就是跟不上新潮流了,操控反应还行,辅助驾驶用纯视觉方案,在天气恶劣时会受影响。反观B01,搭载了更强的8295芯片,配备激光雷达,用在辅助驾驶和自动泊车中,稳定性远比纯视觉强。你问我晚上雨天开车,激光雷达到底有多大作用?我猜,抗干扰能力强一些,甚至比预想中还实用一些。

可能有人会觉得:‘激光雷达用在日常代步真有必要吗?’嗯,没细想过这个问题(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觉得,像我这种上下班坚持自动辅助的司机,遇到复杂路况,激光雷达能多点保障。其实还是看个人需求。

这就扯到我第一次试驾这两辆车时的感受。当天我一开始还是偏向M03,觉得科技软件的更新快,界面直观。后来试了B01,手感更稳,尤其是动力响应更自然。结果,最后还是觉得,整体而言,B01的性能更‘硬核’。(这段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和朋友圈照片,发现很多人推荐零跑,主要是看中车内配置和续航表现。)

10多万预算,零跑B01由于续航更长、充电更快配备激光雷达辅助驾驶性能更强,是家用车性价比的理想选择,适合想提前出行的消费者-有驾

价格方面,B01顶配不到12万,官方补贴还能再打个折,优惠力度还挺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数据显示,十月份这款车交付了13697台,销量持续走高。你说,买车难不难?其实挺难的,要考虑的地方太多,但能快速对比、看准需求,总归能找到最合适的。

再说个细节,像我查到的,好多朋友会问:‘如果我今年年前买,能赶得上春节开回家吗?’我觉得,只要赶在年关之前,现车充足,基本没问题。毕竟采购产能集中,零跑正常交付是够用的。

其实我一直在猜测:是不是车企现在都在拼快充技术?我原先以为,续航才是王道,结果发现快充能大大提升整体体验,这才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也有人说,‘电池技术快发展,未来或许充电5分钟拿走车’——这可能只是个幻想,但也说明,场景化的改善非常重要。

10多万预算,零跑B01由于续航更长、充电更快配备激光雷达辅助驾驶性能更强,是家用车性价比的理想选择,适合想提前出行的消费者-有驾

你觉得,上面说到的650公里续航,周边游都够用,但长途旅行会不会太吃力?估算一下,开到200公里外的城市,电量损耗大概在30%左右,还预留至少20%的剩余电量,大家看着办吧。

买车最在乎的还是用得舒服。我认识个修理工,他就说:你别看配置,关键车跑得稳、续航够用,才是硬指标。他的话让我意识到,很多人忽略了耐操这部分。

真想问问你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智能辅助,真能解放部分驾驶疲劳吗?还是说,只是个幻觉?我自己还在观察和体验中,总觉得未来的发展还真是扣人心弦。

10多万预算,零跑B01由于续航更长、充电更快配备激光雷达辅助驾驶性能更强,是家用车性价比的理想选择,适合想提前出行的消费者-有驾

(这段留个悬念,留个小空间让你们自己想象:未来的家用车,是不是走向彻底自动驾驶?我更关心,短期内这类车的实用性还能不能再提升一点?)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