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修圈里流传一句玩笑——“没点博世货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修车”。可不,只要翻开什么宝马、大众的机盖,多半能看到一堆博世标、零件码,甚至连些小众品牌也沾着点边。小李是我邻居,做汽配采购的,每次说起德国厂子,对博世那是眉毛都要翘起来,说它根本不缺订单:只要涉及电气系统,厂家十有八九得靠它供货。
汽车圈的前辈们偶尔聊起博世的发迹史,话题总免不了回到斯图加特。话说那年头,罗伯特·博世才二十六,修仪器起家,啥都能捣鼓,有人丢了水龙头把手都捎带着让他帮修。小作坊看着不起眼,可是他手里的工具、活计,就是那么让人服气。师傅们常说,老博世不就靠过硬的手艺起步么。再传下去就有点传奇色彩,什么帮人修打火机、鼓捣盲人打字机,据说那打字机后来还拐个弯被用在槽车记录仪上了。一帮车友群里有老技术员讲,博世开厂初期,连测速仪也都能拆开修好,门道可不是糊弄事。
小李的父亲那辈开过老款奔驰,对早年汽车“点火装置”总是熄火的毛病印象深刻。他说以前出个远门都要带一套点火线圈备用,碰上雨天路滑,发动机又一歇就得停路边琢磨半天。师傅张嘴就来:“点火装置这玩意儿就是‘命门’,好歹博世后来把火花塞做出来,那才是真给汽车解了套!”火花塞这词其实搞汽车的都熟,但刚问新司机,居然有人误传以为火花塞主要决定油耗,实际上它跟混合气点燃更贴边。
有回去汽修厂蹭茶,被一个年轻学徒逮住,他折腾着换火花塞,一边埋怨客户老拿网店拆包的产品来对比,说“你随便换,不看型号,开着踩油门就蹦火呢!”其实,博世火花塞的稳定性和寿命,在行内一直传得响,据说现在用好的能撑十万公里以上。有老车主在群里发照片,开了8万公里后拆下来,火花塞还没烧尽,反倒进气系统先出状况。
这一百来年,博世光火花塞的品种,车友话说“有二万多种”,不过具体数字还得翻那厚厚的技师手册。外行看着都是小零件,懂行的才明白,这东西跟发动机性能、油耗、催化器安全都挂钩,有些老车升级博世火花塞后油耗下来了,甚至尾气检测都能多过一道关。
讲博世电器,没在汽配圈混过真不容易明白那门道。听说上世纪80年代,博世给汽车加了个叫“电子稳定控制”的东西,技术员管它叫“狗脑子”,意思是在主控里拢了一堆复杂电路,能算喷油还能掐着点火时机。有销售顺嘴一提,比老式机械配气精准多了,不然你看现在ABS、牵引力控制啥的,全靠电子芯片在背后折腾。
本地车友群里总有人吐槽,说开进口车,一查线路,里头哪个交流发电机、燃油泵都印着博世小标——你要是遇到老大众那种,大概率连车音响都是他们家的。有一次维修师傅喝着茶说:“好车坏车都有博世货,只不过好坏得看原厂和替换件。”他还补充说,老桑塔纳的点火模块过热,博世那批进口件扛得住,国产仿件就容易烧。
地区路况也和这些设备性能有点关系。北方冬天冷得厉害,老司机讲火花塞得选耐低温的型号,博世那种带铂金或铱金的耗子,小李去年实验一套,拧上去后打火真没掉链子。可惜就是贵,买配件得掏点银子。
有趣的是,群里还流传一个儿戏说法,说汽车养护千万别轻信火花塞“终身免换”,拆开一看,有的烧蚀得都掉杯了。师傅总念叨“油你多烧点,火花塞还得换”,老一辈都靠经验换配件,哪像现在年轻人信商家宣传。一回车友群夜聊,说有车试了“智能辅助驾驶”,结果还是拐弯把油门踩重,师傅劝:“系统再智能,配件得硬气。”
中国市场近几年把博世养得更肥,销售说份额已赶上老家的那个水平。有寨子里传言,博世在中国设点,售后可比某些美系品牌靠谱。数年前,二手市场还经常见到特地强调“全套博世电器”的车,说是“开起来放心,不遭罪”,其实这保养上就省了不少心。
顺便说一句,老德系品牌用博世的事儿,业内八卦多到数不清。有一次听师傅偷懒,讲他年轻时在博世接线厂打工,学会了偷看零件编码,后来去别家汽修还靠这招混了几年。还有个冷门段子,说宝马机械部门昔时一度想自造点火系统,最后还是被博世的技术力压回去,转折点在于耐用性比独立开发的一批都扎实。
至于那公司规模,偶尔销售窜群统计,去年据说全球博世营收有903亿欧元,光中国那头就添了1400多亿人民币,数据每年还变。前阵子听业内哥们聚餐瞎聊:“这架势,没点‘博世’的料子,后面智能驾驶都搞不起来。”
至于火花塞的终点——那个老头前些天拆换一套,顺手扔到窗台晒着,结果隔壁邻居小孩拿去当“飞碟”玩…配件的去处也有自个儿的归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