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一辆车刷屏了——2026款iCar V23。不是因为它降价“跌冒烟了”,也不是车主“气的蹦起来”,而是这台车真的有点东西。你说它是“老咕噜棒子”方盒子造型的跟风者吧,它偏偏把价格打到了15万级;你说它是个“买菜车”吧,它又给你塞了一堆智能化配置,甚至能让你在野外露营时当“床车”用。关键是,这次2026款还真听劝,改了不少上一代让人“劝退”的槽点。可话说回来,改完就真“顶呱呱”了吗?还是说依旧留了些遗憾让人想问一句:这就完了?
咱今天不吹不黑,作为开过三辆不同品牌方盒子SUV的老司机,咱们从头到脚盘一盘这台2026款iCar V23,到底值不值得你为它“上头”。
先说外观,这代V23总算不再“走路摇头晃脑”地靠造型撑排面了。前脸最明显的变化是大灯组,从原来的圆灯改成了更犀利的C字型LED日行灯带,夜间点亮效果直接让iCar摘掉了“灯厂模仿者”的帽子,辨识度一下“支棱起来”了。而且风阻系数优化到了0.31Cd,别小看这0.02的下降,高速跑起来风噪小了不少,燃油经济性也跟着受益。车身侧面线条基本保留,但轮眉和下包围用了更耐用的材质,越野刮蹭也不怕掉漆尴尬。尾部呢,换上了贯穿式尾灯,牌照框位置下移到保险杠,视觉重心更低,看着稳当多了。不过说实话,虽然比老款精致,但要说“出片利器”?那还得靠滤镜和角度。
坐进车内,我差点以为自己上错车了。上一代那个塑料感爆棚的中控台终于被干掉了!新款用上了软包+仿麂皮拼接,手感直接跨了两个档次。8.8英寸液晶仪表+15.6英寸中控大屏的组合很主流,车机系统升级到iCar OS 3.0,流畅度提升明显,语音识别也能听懂“打开空调调到24度”这种复杂指令了。座椅也重新设计了,支撑性和包裹感都在线,长途开俩小时腰不酸。但等等,后排地台还是有凸起,中间乘客的脚得架着,这点没改,算是个不大不小的遗憾。另外,储物空间依然抠门,手机只能放无线充电板,副驾手套箱小得放不下一瓶矿泉水——设计师是不是觉得我们都不带水出门?
动力方面,2026款提供了三种选择:纯电版、增程混动版和燃油版。我个人最推荐的是那套1.5T插电混动系统,最大功率180kW,百公里加速7.2秒,纯电续航120km,综合油耗才4.8L/100km。市区通勤用电,一脚油门下去安静又迅猛,真有种“驾驶玩具”的感觉;跑高速用油,动力储备也够,超车不虚。底盘调校偏舒适,过减速带那种“咚咚”声没了,换成更高级的“噗噗”闷响,滤震能力进步不小。不过要是走烂路,后悬还是偏硬,颠簸感明显,想要“越野神器”的体验,你还得加钱上四驱高配。
说到智能,这回V23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可是下了血本。全系标配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主动刹车,高配还多了APA自动泊车和盲点监测。我在高架实测过,堵车跟车特别稳,加塞也能及时刹住,不像某些“车界网红”只是配置表好看,实际用起来“打脸”得很。但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还没开放,等OTA推送,这点稍微落后于新势力对手。另外,车机生态接入了主流APP,爱奇艺、网易云、高德地图全都有,露营时候外放电影都行,妥妥的移动客厅。
安全性这块,V23拿了个C-NCAP五星,全车8气囊+高强度钢占比超65%,结构上没毛病。但我试驾时发现A柱视野盲区还是有点大,左转时得稍微探头看,女司机可能会不太适应。ESP动态稳定系统介入时机挺早,过弯侧倾控制得不错,但要是开快了,车身姿态还是会有点“飘”,毕竟重心摆在那儿。
聊到这里,咱不妨拉两个对手来比划比划。第一个是比亚迪元PLUS,同样是15万级纯电SUV,元PLUS胜在三电技术成熟、网点多售后方便,但造型太“家用”,开出去没啥排面,内饰塑料感也不低。第二个是捷途旅行者,机械素质扎实,四驱能力强,但车机卡顿、油耗偏高,被人吐槽“油老虎”,智能化更是弱项。这么一看,iCar V23其实是走了个中间路线:比传统车企更潮,比新势力更务实,产品力算是“真香”了。
但遗憾也不是没有。比如,它没上空气悬挂,底盘通过性受限;快充功率只有100kW,竞品都卷到150kW了;还有,车色选择太少,清一色灰白黑,年轻人想个性定制?没门。这些细节,其实花不了几个钱,却直接影响用户口碑。
总的来说,2026款iCar V23确实变了,不再是那个靠颜值吃饭的“花瓶”,而是开始认真解决用户痛点。它可能不是每项都做到顶尖,但关键地方都不掉链子,属于那种“上桌第一个动筷”也不会丢面子的车型。预算15万左右,想要个性、智能、实用兼顾的SUV,它绝对值得放进备选清单。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iCar V23,你觉得它改到位了吗?面对元PLUS和捷途旅行者,你会怎么选?这台车,你爱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