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零跑人,每天的工作,就是算是跑业务呢,也不算,只能说打电话、约人、催人、拉新的流程。这两天特别有感触,前后忙活了也快两个月,表现还行吧,客户也挺上心,但销量还是没有明显起色。光打电话,不行呀。
今天我刚把一份数据整理出来,估摸着这月成交率大概在3%左右(这个嘛,具体的还得看地区差异,但我打个比方,也就意味着每100个意向客户中,6个左右能真的转成订单)。除非我这些邀约都变成交,要不然怎么突破业绩嘛?想想也挺烦的。
记得去年听同行说,汽车销售,这行业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客户愿意买车,往往不是看车多漂亮,更多是看心里能不能接受这个价格,还有信不信任你这个销售。我就按这个思路,今天还和一个朋友聊起来。
你们车子的那个续航,测了没有吧?他问我。
测了,官方续航差不多在405公里,但实际开下来可能大概370,因为空调和载重会打折。我说。
那油耗方面呢?他又问。
百公里综合能到15升,但我觉得在城市堵车,可能要稍微多点,估算16到17升,实际差不多。我补充。
哎,实际用车和数据还是有差异,你懂的。
我点点头,其实我也一直觉得一切都没那么精准。有时候,我甚至怀疑,厂家公布的那些数字,有多少是真实?不排除官方会有些偏差,毕竟,学研发的那帮人,要是被发现实际测试偏高,怎么交代?
说到研发流程,说起来也挺有趣。研发一辆车,就像在做一道菜。最初,设计师买菜,挑选原材料——零件供应链。然后工程师调配比例,试验不同配方——调试过程。还得反复试驾,确保味道能让用户喜欢。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我老顾客的评论还历历在目:这车,开着就像熟悉的家门口一样舒服。但他也说:我用车折腾出来的经验告诉我,这车缺点也挺明显的,比如空间略紧,后排腿部空间比不上比亚迪宋Plus。
这让我想到:同价位、同级别的车,其实差异还挺大的。一个紧凑型SUV,零跑L4和比亚迪宋Plus在底盘调校上,就完全不一样。零跑偏向运动感,悬挂更硬一些,开起来感觉像跑山一样。比亚迪则是稳妥,隔音还试过更好。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消费者还能感受到品牌的小差异,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卖车还真不是光说数据。渠道、供应链也挺关键。刚才我还跟一修理工聊,他说:这个月新车少了点,供应链上的事还得看工厂怎么调配。一听就知道,像我们这样的小店,正常出车都得借力到大厂家,但偏偏遇到断链时,那就只能干瞪眼。
说到供应链,有个小比喻可能更容易理解。就像,做饭要买菜。你本来打算用一只鸡,结果厨师告诉你鸡没货,那你要不就换别的材料,要不就等。这等于厂家在调配零件,哪个料不够,汽车就得等,时间一长,销量就受影响。
压力还来自于用户心理。我跟很多车主有聊过:他们其实关注的,不光是车价,还很在意保值率、未来维修成本、以及品牌认知度。咱懂的,售后维修都是个隐形账本。你卖车的时候,想到的是交付,但车开一段后,轮胎、刹车、保养,谁来操心?那差不多就是关系到用车的心里安定感。
这点,我自己也琢磨过。像我朋友圈中,有个人刚换了辆车,问我:这车保值率咋样?我说:没有官方公布数据,但是估算应该在45%左右吧,比起某些品牌要高一些。他不信:真的假的?我笑:我也不确定,只是心里感觉。
销售过程中中途出现的跳变,总让我有点迷惑。有次一位潜在客户,试驾完后,第二天突然又说还在考虑。我刚打算再联系,发现他的微信已被拉黑了。心里琢磨:是不是被别家车打动了?还是自己说错了啥?其实也没办法知道。反正每次这个时候,我都想,都是因为我准备得不够充分。
说到准备,我觉得一线销售最重要的,还是心态。无论手头多紧,客户多嫌麻烦,得保持点耐心。上个月有个老顾客,不断推迟交车日期,我试着理解:他在等老婆觉得车合适。结果没想到,老婆不同意,问题还挺大。这个也提醒我,要深入了解用户背后的想法。
一个小插曲,你知道吗?我刚买了个新手机,结果发现拍照除夕夜的月亮,和之前那个苹果6的夜景比起来,差太远了。心想着:是不是技术一天比一天难提高,或者我拍得还不够专业?这个行业不也是一样:技术是变得更好,但用户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我一直觉得,汽车行业不像电子数码那么立竿见影。要干到极致,其实是细节。最后的那个抖动检测,在我操作座椅调节时,偶尔会有点微震,但我猜那也是为了安全考虑。像这种 nudging,潜移默化影响着整个用车体验。
会不会有人觉得我这话太碎了?真心想说,能遇到真心买车的人,感觉就像是在抓一只会飞的小鸟,要对准那个最舒服的角度。
我觉得,行业还需要一点创新,比如线上线下的结合,还能更顺畅一些。例如,让客户线上预约试驾,线下真体验。你看我这些天的试驾预约,有一半都是点点点发过去,也没人回复。显然,单靠电话敲门越来越难吸引到新鲜血液。
其实我还挺期待,未来汽车行业会不会有点奇迹发生,就像那个搞智能辅助驾驶的方案一样,能不能真让人心动。不过你觉得最难的,还是用心去理解用户需求。对吧?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