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福特CEO吉姆·法利公开承认中国汽车产业是‘打了兴奋剂般迅猛’的威胁,甚至直言‘如果我们输掉这场竞争,福特将失去立足之地’时,这场竞争已远超商业范畴。为何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58.1%,而美国仅徘徊在5%?为何福特每卖一辆电动车亏损7万美元,中国却能以1.5万美元均价实现智能电动普及?本期深度剖析从产能碾压、技术代差到产业整合的全面较量,揭示美国车企在政策摇摆与成本困局中的生死突围。法利亲自拆解小米SU7的背后,是一场关乎未来十年全球汽车规则制定的系统性竞赛——输家可能彻底退出舞台。
主持人: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以及它给美国汽车巨头带来的冲击。最近,福特CEO吉姆·法利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一句话,让整个美国汽车圈都坐不住了。
嘉宾:对,他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就像‘打了兴奋剂般迅猛’,而且已经对美国车企构成了‘生存威胁’。你刚说他这句话让圈里人坐不住,说实话,我当时听到第一反应也是——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一个美国汽车巨头的CEO用这么重的词,肯定是有原因的。
主持人:是啊,我一开始还以为他可能只是情绪化表达,但后来发现不是。他的态度其实是一步步升级的:最早是佩服,说喜欢小米SU7;然后是‘倍感谦卑’;到现在直接说‘生存威胁’。这种变化本身就说明问题了,对吧?你是不是也觉得,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了?
嘉宾:没错,而且他特别强调这不是1980年代日本车冲击美国那种情况的简单重演,而是‘加强版’。你刚说变化过程,我觉得这个‘加强’两个字特别关键——不只是规模更大,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竞争的维度变了。以前是省油、耐用,现在是智能座舱、数字体验、软件迭代,这些才是让美国车企真正头疼的地方。
主持人:所以说,这已经不是谁的发动机更稳、谁的皮实耐造的问题了,而是整个用车体验的重新定义。我最近也在想,如果一个普通消费者去4S店看车,面对一辆中国电动车和一辆美国电动车,他可能第一眼就被中控大屏、语音响应、自动泊车这些功能吸引了。你说的‘数字体验’,其实就是在抢用户的注意力。
嘉宾:完全正确。法利自己就亲身体验过小米SU7,回来还说‘这就是美国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产品’。这句话分量很重啊,等于承认对手已经摸到了用户的心跳。而且他不只是体验,还带回五辆车拆解,亲自研究技术细节。你能想象一个CEO干这种事吗?这说明他已经把中国车企当成了必须认真对待的对手,甚至是老师。
主持人:听起来就是,他已经从‘观望’变成了‘学习’,甚至有点‘危机感’了。那我们不妨先看看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参照——毕竟他说这是‘加强版’,那原版是什么样的?
嘉宾:原版就是1980年代,日本车杀进美国市场。那时候丰田、本田主打省油、可靠、便宜,美国车还在造大排量油老虎,结果市场份额被一点点吃掉。最后美国逼着日本签广场协议,搞‘自愿出口限制’,说白了就是商量着让你少卖点,别把我们干趴下了。
主持人:等一下,你说‘自愿出口限制’,听起来好像挺文明的,但其实就是在贸易上设卡,对吧?那现在美国对中国电动车收100%的‘超级关税’,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逻辑?
嘉宾:是,我明白你的意思。表面形式不一样,一个是协商,一个是硬征税,但背后的焦虑是一样的——怕自己本土产业被冲垮。不过这次有个大不同:当年日本车虽然厉害,但总量和速度没法跟现在比。现在中国一个季度的新能源产量,可能就顶当年日本一年的出口量。所以法利说‘加强版’,真不是夸张。
主持人:而且当年美国还能靠政策把门关上,现在这扇门还关得住吗?毕竟全球化程度高多了,供应链也复杂得多。那问题来了,中国到底强在哪?我们是不是先从最直观的——产能,开始聊?
嘉宾:必须提一下产能。你知道2025年二季度,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是多少吗?71.3%。这个数字听起来不高,但你要知道,这是在产能已经非常庞大的前提下,还能保持这么高的开工率。换句话说,他们不是拼命开足马力,而是轻轻松松就在生产。
主持人: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学霸平时只用六成力,考试还能拿第一,那其他同学得多绝望?而且我还看到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量是1562.1万辆,销量1565.3万辆,同比增长都超过百分之十。这增长速度,是不是意味着他们的市场还在扩张?
嘉宾:不仅如此,更吓人的是新能源这块。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696.8万辆,销量693.7万辆,同比增幅都超过40%。你算算,这几乎是每卖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而美国呢?电动车份额才约百分之十,法利自己预测2025年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左右。这个差距,已经不是追赶的问题了,而是人家已经跑到下一个赛道了。
主持人:我确认一下,你是说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在2025年1到9月达到了58.1%?这已经超过一半了。那美国才百分之五,差了十倍多。这不只是消费者偏好问题,是不是也反映出基础设施、政策支持、产业链成熟度的全面落差?
嘉宾:对,而且这种差距是滚雪球的。产量越大,成本就越低。你知道中国电动车的平均售价已经跌破1.5万美元了吗?才一万五千美元,相当于美国市场的三分之一。这个价格,别说在美国卖,就是在发展中国家也是降维打击。
主持人:1.5万美元,那不就是一辆入门级燃油车的钱,能买一辆智能电动车?这太吓人了。那反过来看美国这边,他们为什么跟不上?是不是不只是技术问题,还有内部困境?
嘉宾:必须提一下福特自己。2023年,他们的电动车业务亏了47亿美元,每卖一辆车,就亏近7万美元。你想想,这哪是卖车,简直是烧钱。通用也一样,电动化战略摇摆不定,去年还说要全面电动,今年就不提了。
主持人:每卖一辆亏七万美元?这数字太震撼了。我算了一下,要是卖一千辆,就得亏七千万,这谁扛得住?那他们是不是只能靠政策补贴活着?可特朗普政府一上台,又把联邦电动车激励政策给取消了,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嘉宾:正是。法利自己也说,政策变化会导致美国电动车需求短期内大幅下滑。而且你别忘了,美国消费者本来就对电动车有里程焦虑,充电桩也不够密,现在连补贴都没了,谁还愿意多花几万美元去买一辆电动车?
主持人:所以美国这边是内外交困:一边是成本压不下来,一边是政策反复,消费者也不买账。那他们还能怎么打?是不是只能找差异化路线?
嘉宾:福特现在的思路就是走差异化。他们正在推增程式电动车,EREV,就是车上带个发电机,没电了用油发电。听起来是不是像‘充电宝’?这样就能解决续航焦虑,特别适合美国地广人稀的场景。而且他们还想推出三万美元的电动皮卡,主打品牌和设计优势。
主持人:皮卡确实是美国人的‘信仰’,谁家后院没辆皮卡?但问题是,中国车企也在研究增程系统,法利自己都承认技术领先。那美国这点差异化,真的够吗?要是中国车企也推出三万美元的智能皮卡,带自动驾驶、大屏娱乐,那美国品牌的情怀还能撑多久?
嘉宾:你刚说的这个问题,正是法利也在担心的。他认为100%的关税只能争取时间,但挡不住长期趋势。因为竞争是系统性的——不只是车卖多少钱,而是从制造品质、供应链效率、技术研发到用户体验的全面比拼。他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输掉这场竞争,福特将失去立足之地。’这话听着像危言耸听,但结合现状,其实挺真实的。
主持人:说实话,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一个百年车企的CEO,用‘失去立足之地’来形容风险,说明这已经不是利润多少的问题,而是存亡问题。那我们再往深了看,中国的优势到底是不是暂时的?还是说,它背后有更深层的结构性支撑?
嘉宾:我觉得是结构性的。你看,现在中国产业正在从‘百舸争流’走向‘2+5’格局——比亚迪、吉利两大头部,加上五大重组后的主力集团。国资委都释放信号要整合央企,提高集中度。这意味着资源会越来越向头部聚集,效率更高,研发更强。
主持人:换句话说,不是一堆小厂在乱打价格战,而是有组织、有战略的集团军在推进。而且我还注意到,预计到2030年,全球销量前十里会有更多中国车企,甚至到2035年,中国要从‘产品输出’升级到‘产业规则输出’。这话听着有点抽象,你能不能解释一下?
嘉宾:简单讲,就是不只是卖车,而是连技术标准、充电协议、智能系统生态,甚至商业模式都由我来定。比如说,未来哪个国家建充电网络,可能就得按中国的标准来,就像当年手机充电口慢慢统一成Type-C一样。这就是‘规则输出’,是更高维度的竞争。
主持人:所以呢,这场竞争早就不是谁车便宜的问题了,而是谁能在全球定义‘什么是好车’。法利说的‘系统性竞赛’,我终于听明白了。那回到最初的问题——美国还有机会吗?
嘉宾:有机会,但很难。差异化、技术追赶、政策保护,这些都能争取时间,但前提是美国车企能真正转型,而不是反复摇摆。而且你别忘了,赛场已经全球化了,不只是中美对决,欧洲、东南亚、拉美都在看谁的方案更优。
主持人:我总结一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产能、技术、成本到产业整合的全面优势对比,而美国还在电动化的门口徘徊。这场竞争才刚刚开始,但风向似乎已经变了。你有没有觉得,作为消费者,我们其实是幸运的?因为竞争越激烈,越能逼出更好的产品。
嘉宾:是,而且这种竞争最终会让全球用户受益。但另一方面,产业洗牌也会很残酷。就像法利说的,输掉的车企,真的可能就没了。所以这不仅是技术战,也是生存战。
主持人:本期节目中最发人深省的一个观点是,福特CEO吉姆·法利所说的‘如果我们输掉这场竞争,福特将失去立足之地’。这句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揭示了这场中美汽车产业竞争的真正性质——它不是简单的市场份额之争,而是一场关乎企业存亡、产业主导权乃至全球规则制定的系统性竞赛。感谢你的陪伴,我们下期再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