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港股上市,双平台助力,推动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

最近有个事儿挺热闹,一家A股的新能源车企,又跑去港股敲了一次钟,搞了个“A+H”双平台。

市场反响很火爆,又是超额认购多少倍,又是冻结资金几千亿,一堆机构排队送钱,场面搞得很大。

很多人看到这种新闻,第一反应就是“牛”,觉得这是公司实力雄厚、被国际资本认可的象征,恨不得马上冲进去抬轿。

赛力斯港股上市,双平台助力,推动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有驾

每次看到这种场景,我就想起以前小区门口新开的一家日料店。

老板是下了本钱的,装修得非常雅致,开业当天请了舞狮队,门口摆满了花篮,附近街坊邻居都跑去看热闹,队伍排得老长。

看上去,这店马上就要成为方圆五公里的餐饮龙头了。

这跟一个公司去海外上市,逻辑上是不是有点像?

都是在一个新场子,搞一个盛大的开业典礼,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但我们都知道,一家店能不能活下去,甚至活得好,跟开业当天花篮多不多、排队的人长不长,没有必然关系。

关键得看三个月、半年以后,还有没有人愿意来吃,回头客多不多,以及老板的账本到底是不是赚钱的。

所以,今天咱们不聊那些“刷新纪录”、“树立标杆”的场面话,就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算笔账,捋一捋一家公司从A股这个“主场”,跑到H股那个“客场”去,到底图个啥,以及这笔买卖背后的三本账。

第一本账,是“金钱账”,也就是公司实实在在拿到了多少钱,以及要花出去多少钱。

这笔账最简单明了。

去港股搞一次IPO,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融到一大笔钱。

对于现在的新能源车企来说,钱就是命。

这个行业已经不是“蓝海”了,而是“血海”。

赛力斯港股上市,双平台助力,推动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有驾

技术研发、产能扩张、渠道铺设、品牌营销,甚至是给车主建充电桩,每一项都是吞金巨兽。

尤其是自动驾驶这种前沿技术,更是无底洞。

今天你领先,明天别人一个算法迭代,可能就把你甩在身后。

大家都在牌桌上,谁的筹码多,谁就能多玩几轮,活到终局的概率就大一点。

所以,A股融完钱,再去H股融一笔,本质上是给自己多备了一条输油管。

A股市场有自己的节奏和情绪周期,万一哪天“水龙头”拧紧了,H股这边还能提供弹药。

这叫“资本渠道的多元化”,说白了就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但是,这笔账也有支出项。

首先是上市成本,投行、律师、会计师的费用不是小数目。

更重要的是“维持成本”。

在两个交易所同时挂牌,意味着要遵守两套不同的监管规则,做两套财报披露,应付两拨不同的投资者。

这个合规成本和管理成本,会一直存在。

就像那家日料店,在中环开分店,就得按香港的食安法、劳工法来,还得请个会说粤语和英语的大堂经理,成本比在老家高多了。

第二本账,是“情绪账”,或者叫“估值账”。

赛力斯港股上市,双平台助力,推动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有驾

这笔账就复杂多了,甚至有点玄学。

A股和H股的投资者,可以说完全是两个物种。

A股的散户多,情绪化交易比较重,容易被“故事”和“概念”点燃,一个热门赛道,叠加上“国产之光”的情怀,很容易给出非常高的估 "情绪溢价"。

但港股和海外的机构投资者,是另一套玩法。他们是“人精”的集合体,见惯了风浪,手里拿着计算器,一笔一笔地算你的自由现金流、盈利预测、市场占有率。他们不怎么吃“讲故事”那一套,更看重实打实的数据和可验证的商业模式。他们会把你跟全世界的同行放在一起比,比如特斯拉、丰田,用同一个尺子去量。

这就带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A+H股公司普遍存在“A/H溢价”,也就是A股比H股贵。同一家公司,同一个老板,卖同样的车,但在两个市场的价格不一样。这对公司的管理层和投资者心态,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对于A股的投资者来说,看到H股的价格比自己手里的便宜一大截,心里会犯嘀咕:“是不是我买贵了?是不是‘外面的聪明钱’觉得这公司不值这个价?”这种情绪会发酵,可能会反过来压制A股的股价。H股就像一个冷冰冰的“估值锚”,时刻提醒着A股的狂热情绪。

对于公司来说,这也是个双刃剑。一方面,H股的国际机构背书,听上去很有面子,能提升品牌形象。但另一方面,你得伺候好这两拨口味完全不同的“金主”。A股这边要讲增长、讲未来、讲梦想;H股那边要讲利润、讲回报、讲风险控制。这很考验管理层的沟通能力和战略定力。

第三本账,是“机会成本账”,也是最重要的一本账。

任何一个决策,都要看它的机会成本。公司选择去H股上市,意味着它放弃了其他选项,比如在A股继续增发、发债,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为什么放弃相对熟悉和舒适的“主场”,非要去一个更严苛、更挑剔的“客场”打比赛?

我认为,这背后是对未来竞争格局的深刻焦虑。

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淘汰赛”阶段。每个价格带都挤满了“浓眉大眼”的对手,价格战此起彼伏。今天你降价两万,明天我就送价值三万的权益。这种打法,短期看是让利消费者,长期看是在消耗所有参与者的元气。没有一家公司敢说自己稳操胜券。

在这种背景下,出海,去全球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几乎成了所有头部玩家的必然选择。但出海不是喊句口号就行了。你要在欧洲、东南亚、中东建立销售网络、服务体系,甚至本地化的生产基地,这都需要天文数字的投入,而且需要的是美元、欧元这些硬通货。

在港股上市,拿到的就是港币,可以方便地兑换成各种外币,为全球化战略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同时,一个在国际主流资本市场挂牌的身份,本身就是一张最好的“名片”。你去跟海外的经销商、供应商谈判,说自己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对方的信任度会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种信用背书,能帮你更顺畅地融入全球汽车产业的生态链。

所以,去H股上市,本质上是在用“接受更严苛的估值审判”这个代价,去换取一张“全球化竞争的入场券”。这笔买卖值不值,短期看不出来。如果未来几年,这家公司能成功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开辟出第二增长曲线,那今天这步棋就是神来之笔。如果出海不顺,又被H股的低估值拖累了A股的表现,那可能就会被诟病为一步臭棋。

总而言之,一家车企的“A+H”上市,不是一个简单的庆功会,而是一场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远征”的开始。它拿到了更多的钱,也背上了更重的包袱;获得了国际的关注,也迎来了更挑剔的目光。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看这类新闻,别光看那些漂亮的数字和宏大的叙事。不妨学着像个会计一样,把这三本账在心里算一算。你会发现,商业世界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利好”或“利空”,更多的是一种权衡和取舍。看懂了这背后的“交换逻辑”,你对一家公司、一个行业的理解,可能会比只看股价K线,要深刻得多。共勉共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