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十几年前吧,真的,就十几年前。你要是琢磨着买辆车,脑子里过一遍,是不是就那几个名字?大众、丰田、通用……德国的、日本的、美国的。咱们自己的车呢?有,但感觉就像是那种,大家族聚会里,坐在最角落,不敢上主桌说话的小孩,怯生生的。
那会儿,但凡聊车,绕不开的总是那老三样: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三座神山,压得人喘不过气。人家洋品牌,在这条路上已经玩了一百多年了,各种专利、技术诀窍,织成了一张你根本钻不进去的网。你想在人家定的规矩里,把人家赢了?说梦话呢。那怎么办?是就这么认了,跟在后面吃灰,还是说,咱们也咬着牙,再花一百年去追?
那种无力感,真的挺让人泄气的。
可就在所有人都觉得这条路走到头的时候,怪事发生了。一份文件,一份看上去跟造车八竿子打不着的文件,叫“十二五”规划,里面悄悄地,真的就是悄悄地,埋下了一颗种子。里面有个词,叫“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新能源汽车,就是其中特别扎眼的一个。
这一下,等于把桌子给掀了。
一场谁也看不懂的豪赌开始了。高层那些做决定的人,也不知道是哪来的魄力,拍了板:老的赛道上,我们跑得这么狼狈,被人按在地上摩擦,那干脆……不玩了。我们不追了,我们去前面,开一条全新的路,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在终点等你们。一场叫“换道超车”的大戏,就这么,静悄悄地拉开了帷幕。
第一步,现在回头看,真是简单又粗暴:给钱。
很多人估计还记得吧?最早那几年,买个电动车,国家补贴大几万甚至十几万。当时网上骂疯了,都说这是拿纳税人的钱打水漂,说催生了一大堆骗补贴的空壳公司。这些骂声,说实话,没毛病,骗补的乱象确实一抓一大把,乌烟瘴气。
但你如果站得再高一点,从国家那个层面去看,这笔“学费”,它又好像非交不可。不这么砸钱,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企业,可能一天都活不下去。不这么砸钱,市场、老百姓,谁知道汽车还能不用油?还能在家里充电?还能这么安静?得先有个东西,哪怕它不完美,你才能讨论它。
然后,一连串的绿灯为你打开。绿牌,不限行;免购置税。这只“看得见的手”,就像一个巨人,硬生生在那些燃油车巨头们围得铁桶一样的阵地里,撕开了一道小小的口子,一道能让国产电动车喘口气、活下去的口子。
好了,车造出来了,充电呢?总不能都从家里拉根线吧?
这时候,“五年规划”那种近乎恐怖的执行力又来了。它不像一个公司,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它能跨部门、跨行业地调动资源,把国家电网这种巨无霸“国家队”给拉下场。一声令下,一场遍布全国的充电桩大会战就开始了。
所以,我们今天开车跑高速,能在服务区气定神闲地充个电,甚至在一些犄角旮旯的小县城里,都能找到充电桩,你以为这是哪个企业的商业远见或者善心大发吗?不是的。是因为很多年前,那只规划的大手,就已经指着这个方向说:这里,必须有。
市场有了,基础设施也铺得七七八八了。这时候,一个更狠,也让当时所有人看不懂的棋路出现了:把特斯拉,这条全世界最凶猛的“鲨鱼”,原封不动地放进中国市场。
我记得当时所有人都炸了,说这是引狼入室,疯了吧?自己家的孩子刚学会走路,你就请个世界拳王来跟他打?这不是要往死里整吗?
但真正下大棋的人,看的从来不是眼前这一步。
特斯拉一来,那些靠着补贴混日子的车企,瞬间就活不下去了,直接被拍死在沙滩上。但更重要的,它像一根鞭子,或者说,一个标杆,狠狠地抽在了整个产业链的身上。
你想给特斯拉供货吗?那你的技术、你的成本控制,就必须达到它的变态标准。从宁死时代拼了命搞技术迭代的电池,到我们看不见的每一个螺丝、每一块玻璃的供应商,都在跟特斯拉这种“卷王”的贴身肉搏里,被逼着完成了脱胎换骨的升级。这场无比残酷的丛林游戏,活下来的,自然就成了真正的猛兽。
后来,当国家补贴的潮水慢慢退下去,我们紧张地看向沙滩。
结果,我们看到了谁?我们看到了站得笔直的比亚迪,看到了蔚来、理想,看到了长城吉利……他们不再是当年那个躲在角落里不敢说话的小孩了。他们开始跟那些国际巨头,在同一个牌桌上,掰手腕,甚至,还能赢。
现在回头咂摸一下,这场国产车的逆袭,哪有什么运气可言。它就是“十二五”、“十三五”再到“十四五”,一份接着一份的五年规划,用超过十年的时间,一步一步,连哄带骗,连拉带拽,硬生生“拱”出来的结果。
这就是国家级规划的可怕之处。它可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它可以承受短期的亏损和漫天的骂名,以五年、十年为单位,去谋划一个产业的生死和未来,去换一个它想要的,关乎国运的结局。
而汽车,也只是这本大剧本里的一章。
你想想我们脚下这张密得吓人的高铁网,当初不也是顶着“天价亏损”的帽子强行上的吗?它的目标根本不是为了让铁路公司赚钱,而是要彻底改变中国经济的地理版图。
我们头顶上那些越来越常见的蓝天,背后是多少高污染的企业,被环保这把刀逼着,经历了刮骨疗毒一样的痛苦转型。我们手里这台信号永远满格的5G手机,背后是国家不问成本铺下去的几百万个基站,为的,就是抢到一张进入下个数字时代的门票。
所以啊,别老觉得这些宏大的规划,跟我们这些普通人没关系。它其实就是一份摊开给你看的藏宝图,它用最大白话的方式告诉你,未来几年,钱、政策、人才,这些最宝贵的资源,会像洪水一样,往哪个方向灌。
你干的这行,是不是规划里反反复复提的那个方向?你的个人发展,跟人工智能、跟“双碳”、跟数字经济,是不是在一个节奏上?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比你今年能拿多少年终奖,重要得多。
说到底,我们谁都不是旁观者。你每一次在岗位上把活干得更漂亮一点,每一次鼓起勇气的创业,甚至每一次,你选择买了一件更给力的国货,其实,都是在为这盘大棋的未来,投下我们自己那张,最珍贵的信任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