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现在很多人都说,智能汽车的时代来了,但有时候大家可能会有点迷糊,这“智能”到底体现在哪儿呢?
是不是有个大屏幕能看电影、能导航就算智能了?
或者说,车子能在我犯困的时候提醒我一下,帮我跟一下前车,就算得上智能了?
过去可能是这样,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真正的智能汽车,已经开始朝着一个我们以前只在电影里见过的方向发展了。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听从指令的工具,而是开始变成一个能帮你思考、替你解决麻烦,甚至能在危急关头保护你的伙伴。
最近在广州车展上,理想汽车就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未来的图景,并且告诉大家,这幅图景在未来一两年内就会变成现实。
首先,咱们来聊聊一个所有电动车主都感同身受的烦恼:充电。
虽然现在充电桩越来越多了,但充电的过程本身还是挺折腾人的。
你得先在手机上找桩,开过去以后,尤其是在大型商场的地下车库,跟走迷宫一样绕来绕去,好不容易找到了,可能还有车占着位。
停好车,下车,拿出充电枪,插上,启动充电,等充完了再拔枪,放回去,开车走人。
这一套流程下来,要是赶上刮风下雨或者大夏天,体验感实在不怎么样。
理想汽车这次提出的“VLA充电功能”,就是要彻底把人从这个繁琐的过程中解放出来。
这个“VLA”听起来很专业,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安装在汽车大脑里的“超级AI司机”。
以前这个AI司机主要是帮你开车,现在它的技能包升级了,连充电这活儿也能包了。
具体是怎么个场景呢?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开着车,系统提示电量有点低了,你只需要在车上说一句“去充电”,接下来的事情就基本不用你操心了。
车辆的“AI司机”会立刻开始工作,它会分析你周围所有的理想超充站,不是简单地推荐最近的,而是会综合考虑哪个站现在最空闲、路线最通畅,做出一个最优的“充电预判”。
这就好比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出门前就已经把路线和目的地情况都摸透了,而不是到了地方再看情况。
当你开车到达充电站入口时,车辆会自动识别并“无缝驶入”,你完全不用紧张地寻找入口或者担心开错路。
更神奇的是,车子会自动寻找到空闲的充电位,如果那个车位上装了地锁,车子会跟地锁“沟通”,让它自动降下去。
然后,你的车就会像一个技术高超的代客泊车员,非常流畅、精准地自己倒进车位里。
在整个过程中,你完全可以安稳地坐在车里,看看视频、听听音乐。
理想还规划了,等以后自动充电的机械臂应用普及了,连下车插拔充电枪这个最后的动作都省了,真正实现从进站到出站,全程你都不用下车。
充电完成,车辆还会自动完成支付,然后自己开出车位,把方便留给下一位车主。
这个功能听起来是不是很科幻?
但理想给出的时间表却非常具体和实在:计划在2026年1月份,就让全国首批超过1400座理想超充站支持这个功能,到了2月份增加到2400座,3月份更是要超过2900座。
这说明它不是一个停留在概念展示阶段的技术,而是一个即将大规模铺开应用的成熟方案。
能支撑起这份信心的,是理想背后庞大的数据积累。
据了解,这个“VLA司机大模型”已经在真实道路上行驶了超过3.12亿公里,每天使用它的用户活跃度提升了3倍。
这意味着有海量的真实驾驶数据在不断地“喂养”和训练这个AI司机,让它变得越来越聪明,处理各种情况也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人类老司机。
如果说全自动充电解决的是我们用车过程中的“便利性”问题,那么理想发布的另一项技术——“防御性AES自动紧急转向”,则是在挑战汽车安全的“天花板”,它改变了我们过去对汽车主动安全的认知。
以前我们常说的AEB,也就是自动紧急刹车,它的工作逻辑很简单:系统检测到车子快要撞上前面的障碍物了,比如行人或者前车,它就替你一脚急刹车。
这个功能非常有用,但它的核心是“避免我去撞别人”。
可在我们实际的驾驶环境中,路况千变万化,很多危险并不是你主动造成的,而是“祸从天降”,别人要来撞你。
举几个常见的例子:你在路上开得好好的,旁边的车突然不打灯就猛地往你车道里挤,这就是“慢车加塞”;或者更过分的,有的车就是故意别你一下,非常危险。
还有一种情况,后方的车辆速度飞快,丝毫没有减速的意思,眼看就要追尾了。
在这些情况下,传统的AEB系统可能只会做出一个反应——刹车。
但单纯的刹车有时候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让情况更糟,比如被后车撞得更惨。
理想的这个“防御性AES”系统,思考逻辑就完全不一样了。
它的核心思想从“避免我撞别人”,升级到了“避免别人撞到我”。
它就像给汽车装上了一个超级灵敏的“第六感”和快速的“肌肉反应”。
当系统预判到侧方有车辆要强行并线或者恶意别车,存在碰撞风险时,它不会只知道傻傻地踩刹车。
它会立刻评估你车辆周围的环境,如果判断出旁边的车道是安全的,它会果断地、小幅度地转动方向盘,主动帮你“闪躲”一下,避开这个危险。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面对突如其来的一拳,不是硬接,而是侧身一闪就化解了。
更厉害的是,当它通过后向雷达和摄像头,发现后方有车高速冲过来,存在极大的追尾风险时,它甚至会做出一个超乎想象的动作:在前方安全的前提下,它会选择向前加速,或者向旁边安全的车道并线,主动为后车留出刹车距离,从而避免一次追尾事故的发生。
这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汽车安全的理念,它让汽车从一个被动挨打的角色,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防御、保护乘员的“保镖”。
理想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项技术的价值:他们的车辆已经累计避免了超过1132万次潜在的碰撞事故,其中有14034次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极端事故。
特别是在光线不好、驾驶难度大的夜间,系统也成功主动避险了208万次。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免于意外,是科技带给普通人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这正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中,最值得我们感到自豪和温暖的地方。
除了这些硬核的技术突破,理想也没有忘记提升车内的体验。
比如,新增了可以把屏幕变成一幅艺术画的“艺术相框”功能;还有贴心的“宠物模式”,可以在车主离开时,保持车内合适的温度和通风,让宠物能安全舒适地在车里等待;甚至还推出了“音乐家模式”,让不懂音响调校的普通人也能轻松调出自己喜欢的音效。
这些看似细小的功能,其实都在传递一个信息:汽车不再只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冷冰冰的机器,它正在变成一个更懂你、更贴心、也更有趣的移动空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