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亮出了今年前四个月的账本,整车售出132.1万辆,单看四月,也支棱起来了,卖了37.7万辆。特别是那新能源车,像打了鸡血一样,四月同比蹿升71.7%。可眼下这车市,价格战都快打成一锅粥了,各家都在哀嚎“卷到姥姥家了”,上汽这份成绩单,是真金白银,还是掺了水分,还得咂摸咂摸。
先聊聊这“长坡厚雪”。这词儿,是不是有点儿耳熟能详?没错,那是投资圈的行话,用来形容那些后劲儿足、能细水长流的公司。上汽想把自己捯饬成这样,盘算也简单:押宝新能源,开辟海外市场。加大投入、优化产品、排兵布阵,听着老生常谈,但真要落地,可不是闹着玩的。
有人说,上汽家底殷实,盘子大,抗击打能力强。这话不假,但“泰坦尼克号难掉头”也是铁律。瞅瞅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国企,因为机制僵化、创新乏力,被市场拍在沙滩上的还少吗?所以,上汽能不能真正傍上新能源这棵摇钱树,关键还得看它能不能跳出老框框,拥抱新玩法。
再说说这新能源。单月12.8万辆的销量,的确抓人眼球。但咱也得瞅瞅,比亚迪、特斯拉这些狠,也在铆足了劲儿往前冲。上汽的新能源车,有多少是仰仗合资品牌的余晖,又有多少是靠自主品牌硬扛起来的?自主品牌里头,又有多少是能打能抗的当家花旦?这些问题,都得好好掂量掂量。
上汽也不是没意识到这些茬儿,这才有了跟华为的深度捆绑,也才有了智己汽车那94亿的融资。跟华为结成“技术同盟”,听着唬人,但俩人的合作模式,到底是谁说了算,谁赚得多?这可不是简单的1+1=2。智己汽车融到94亿,目标直指数字底盘国际标准,口号喊得震天响,最终能不能开花结果,还得看真章。毕竟,汽车这行,烧钱的速度,比火箭还快。
兴许有人会觉得,上汽这么大的腕儿,自有它的章法,咱这些局外人瞎操心啥?可别忘了,企业这玩意儿,最终还得靠消费者捧场。如果上汽的产品和服务,没法挠到消费者的痒处,那再华丽的蓝图,也只能是海市蜃楼。
与普遍认知不同,很多人觉得合资品牌日薄西山,但实际上,大众、通用这些老牌劲旅,依然在中国市场拥有一席之地。上汽的合资品牌,依旧是它的现金牛。但合资品牌的弊病也很明显:技术空心化、创新能力捉襟见肘。如果上汽不能往合资品牌里注入更多自主的东西,那它就只能永远是个“组装车间”。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上汽的增长归功于“政策东风”或者“市场红利”时,是不是忽略了它自身努力的价值?要知道,在市场经济的丛林里,最终决定企业命运的,还是它自身的硬实力。
归根结底,上汽这“长坡厚雪”,能不能真正变成现实,关键就在于它能不能持续革新,能不能真正摸准消费者的脉搏,能不能扬弃旧套路,拥抱新思路。这既是一场技术层面的竞逐,也是一场意识层面的破局。而这场破局,才刚刚拉开帷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