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订单造假成常态,数据套路多,买车需警惕

订单造假,已经成了车企的“潜规则”

现在买车,光听车企说订单爆了已经不管用了。一些新车发布会上,订单捷报喊得跟过年似的:什么小鹏新车七分钟订单破万,极氪新车型一个小时破四万,还有MG牌轿车说三十多分钟就“抢”了上万单。那画面,足以让人怀疑是不是咱们真的活在“全民买车”的时代。可互联网不是傻,汽车圈子里也早就炸开锅,竟然有知名汽车博主站出来爆料:订单数字大多数是编出来的,连领导都被唬得团团转。

要说这戏演得好,其实背后有章可循。订单不是指你已经付了车钱,车企常说的“小订”吧,就是你下单时交几百块意向金,心情好了就支付,心情变了分分钟退回来。这样的“小订”刷爆订单数据毫无技术门槛,又不用负责太多售后,完全是做数据的理想选择。只有“大定”,就是跟车企签了正式购车合同、钱也不能退,数据才是真的反映市场需求。可惜,大定太“真实”不好包装,车企们都喜欢在“小订”上下功夫。

车企订单造假成常态,数据套路多,买车需警惕-有驾

那么数据从哪来?行业里干脆有一条造假流水线。从新车还没露面那会儿,广告公司就能提前几个月把方案做好:先预估目标,安排好哪个节点比哪个品牌抢眼,再雇些水军到处刷屏“我抢到了订单”,“订单已经排到X个月后了”,让评论区一下子热闹起来。甚至连跟客户聊天的营销套路都可以提前编排好,见谁说啥都写进了话术手册,省得工作人员临场失误。这点小成本,在庞大的新车营销预算面前,顶多是九牛一毛。

为什么车企就是喜欢玩这种数字把戏?其实也是被市场和高层领导逼的。第一是给消费者看,谁不想买个“爆款”?买车这么大的事,看到大家都抢着下单,心里多少有点从众心理,会觉得抢到就是赚到。第二则是给领导看,企业投入了大笔研发资金,新车型上市,哪能没有点“市场热捧”的气氛。领导满意了,各部门压力小,日子还能悠着过。甚至有车企营销负责人直言,有些时候要是按实际数据上报,高层都要质问他们是不是没用。

这事一旦流行开,行业里就危险了。造假数据多了,整个汽车圈子都变得虚有其表。企业以为订单都是真的,开始大规模生产,结果交付期一到,实际买家只有三分之一,库存一下子堆满仓库。消费者看到交付效率低、服务不到位,还以为车企能力有限,品牌口碑只会越来越糟。最惨的是那些真的踏踏实实做车的企业,人家数据没那么漂亮,反而被“泡沫订单”打压得没了存在感。市场就这么被数据控制,良币被劣币驱赶,行业陷入“有量无质”的恶循环。

说到底,这种玩法也不是毫无风险。按照《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虚假宣传属于违法行为。你数据造假的事要是被查实,除了高额赔偿,品牌信誉也是一去不复返。更别说后续订单实际交付拉垮,早前“爆款神话”秒变尴尬糗事。广告公司、车企如果一味追求短期话题,终究要为此买单。

车企订单造假成常态,数据套路多,买车需警惕-有驾

其实车企自己对这事也心知肚明。每年新车扎堆上市,所有品牌都在制造“火爆假象”,把销量炒作得热闹非凡,大家都想吃到最大那口蛋糕。但等到交付期,真实销量出来,原本的“一片繁荣”往往变成“一地鸡毛”。领导开心一时,消费者犹豫一阵,最后只剩广告代理在拿合同结账。

这套路早让汽车圈的老炮儿看得明明白白——你说新车上市只用了几分钟、几十分钟就“爆单”,说是奇迹其实不如说是剧本。有的水军账号,一天能换好几批,评论点赞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连订金退款功能也设计得方便得很,为的就是让“零门槛下订”成为现实。消费者好奇点进去,发现订单可以随时撤销,比淘宝下单还轻松。要说“抢单”氛围制造得漂亮,可真跟真金白银“购车热”两码事。

从企业角度看,这场订单数据的“演技大赛”玩得越久,企业风险就越大。一旦主观预计的销量跟实际差距太大,生产线全开,库存压力随之而来。不仅造成资金沉淀,渠道商也不得不跟着承担烂货堆积的成本。品牌一旦口碑翻车,后续要靠真实力挽回市场,可难度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车企订单造假成常态,数据套路多,买车需警惕-有驾

车企领导当然喜欢看盛况,谁不想在行业大会上亮出漂亮数字,成为全场焦点?但这样的“过山车”式增长方式,真能带来长久的市场回报吗?经验已经多次证明,玩虚假数据看似风光,实则饮鸩止渴。一旦诚信滑坡,市场转向别家品牌,恢复形象比修理库存难多了。

很多车企还安慰自己,大家都在玩这一套,反正不出事就能赚个热度。但据法律人士解释,伪造订单数据不仅属违法,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广告公司、企业内部员工能否始终配合默契,也要打个问号。一旦有员工出于不满泄密,证据链压根藏不住,后果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车企订单造假成常态,数据套路多,买车需警惕-有驾

市场里的聪明人都懂,订单热潮过后,谁家车交付了多少辆才是真正的硬通货。曾经喊得再响的“预约爆款”,等交付期一到,所有数据就见了真章。也有不少行业媒体专门盯着新车交付时间和量,一旦发现“泡沫订单”,新闻标题分分钟变成“车企造假,行业公信力受损”。这些例子年年上演,大家早已见怪不怪。

对于消费者,最直接的影响还是买车体验。明明看到官方营销说订单已排到半年后,结果一问却两天就能提新车,谁还信企业说的话?久而久之,车企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就像纸糊的窗户,轻轻一戳就破。一旦行业风气变坏,真正在技术和服务下功夫的品牌就更难突围,大家都在拼“噱头”,谁还看扎实产品?

车企订单造假成常态,数据套路多,买车需警惕-有驾

车企的订单造假现象其实还有更深层的社会影响。比如相关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不仅广告公司能做订单数据“设计”,连水军、评论、点赞、聊天话术都外包出去了。这套运作体系让很多新入行的企业直接照搬,甚至已经变成某些品牌的“标准动作”。车市每出一台新车,都要在数据包装上做得声势浩大,否则领导不满意,媒体不买账,消费者不关注。

广告公司接到订单数据造假任务后,有专业团队分析“三线城市人群下单语气”“95后客户最爱的购车话题”,逐条细致分工。订金返还流程、下单话术培训、社交媒体热搜都要统一排期,像流水线生产一样精密。只要钱到位,想刷多少假订单都不是问题。有的小品牌甚至靠这个思路一夜“出圈”,真车销量没见涨,品牌知名度倒是多了几分。

在数字造假蔓延的环境里,真实市场需求被不断掩盖。企业领导信了订单神话,决策失误,生产资源错配,给渠道和终端带来压力。消费者信不过“爆款号召”,最终选择用脚投票。行业媒体则忙于曝光“数据水分”,舆论战场里真假难辨。整个汽车市场在这种套路下越来越“浮躁”,慢慢失去了应有的创新和活力。

也有业内人士反思,能不能不靠刷订单,直接靠产品说话?可现在,营销风向带动之下,谁都不敢太冷静。广告预算投入越来越高,数据包装越来越花哨,直到交付时不堪一击,才发现“热闹是他们的,我只是个看热闹的”。行业信任度一旦丢了,每一步都变得异常艰难。

对于“订单神话”,消费者不如多长个心眼。有时间多比较、实地看车,切勿盲目被“爆款”气氛带节奏。车企们如果继续造假,也许能短期收获关注,但损害了市场生态,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毕竟市场看重的是真实的交付和口碑,虚假繁荣撑不了多久。

存量市场时代,汽车圈子里真真假假的故事天天上演。大家都在拼数据、做噱头,可等到白纸黑字的交付反馈出来,谁在玩套路,谁在踏实卖车,自然一目了然。虚假的繁荣也许一时风光,终究无法承载未来。现实世界,不靠真本事,很难在风雨中乘风破浪。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