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办公室,窗外是零跑汽车那块并不算醒目的招牌。
桌上的咖啡还冒着热气,手机却不消停,“零跑又要卖身了?”一条消息在群里炸开。
同行们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纷纷转发各种版本,有人拍着桌子,说“方案都批了,等官宣。”我看着屏幕,脑海里浮现出朱江明在发布会上一脸正经地说:“不实信息”。
这场面像极了福尔摩斯查案,案发现场就在身边,证据和谣言混杂,谁都想抢个头条。
如果我是朱江明,每天睁眼先要澄清自己没卖公司,想必连早餐都咽不下。
“到底要不要卖?”这个问题像是天冷了还要不要开空调,外人比自己都着急。
可人心就是这样,喜欢在别人的故事里找答案,尤其是那些有点悬疑色彩的商业八卦,越是扑朔迷离,越能让资本市场的微风吹得人坐立不安。
从旁观者角度,梳理一下现场证据链。
今年八月,零跑被传正在跟一汽“谈收购”,一汽火速否认,零跑则“不予置评”,还留了一点余地。
到了十一月,戏码又来一遍,但这次双方的口风出奇一致,都打出“不实信息”的牌。
传闻里说得煞有介事,一汽要定向增发,逐步吞下零跑,最后稳坐头把交椅。
这种剧情,资本市场最爱,股价也跟着小涨。
但仔细一看,零跑的股权结构里,朱江明加一致行动人握有近25%,Stellantis集团占了21.26%。
一汽想当老大,必须跨过这些关卡,不只是花钱那么简单,里面还牵扯全球战略、技术话语权甚至企业文化磨合。
专业一点说,在新势力车企里,零跑算是技术派。
LEAP 3.5平台授权给一汽,G117、B10车型合作量产,这些事儿都拍板了。
零跑缺的是“老大哥”的供应链、生产能力和海外渠道,一汽缺的是走得快、技术活的底子。
两边各取所需,“技术换市场”,听起来很美。
但控股权、话语权、企业基因这些东西,买卖之间并没有那么容易变动。
朱江明一再强调“坚持独立”,不是逞强,更像是开公司的人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执念。
资本市场喜欢故事,但创始人更喜欢方向盘在自己手里。
如果把这剧情拍成剧,朱江明就是那个坚持不放方向盘的司机,后座坐着一汽和Stellantis,一个比一个着急。
外面有无数人敲窗户,“换个人开车吧!”但司机就是不松手。
一汽很急,今年新能源渗透率只有10%,传统车企在智能化革命里总是慢半拍,时间和市场都不等人。
零跑今年10月交付破7万,连续八个月新势力销冠,终于开始赚钱了——蔚来、小鹏之后第二家盈利的新势力。
这时候卖掉公司,无异于刚摸到门票就把座位让出去,哪有那么容易。
我得承认,资本圈的传闻比段子还快,真假难辨。
每次谣言一来,股价小幅波动,媒体争相追问,投资者们恨不得用放大镜查微博评论。
可真正的交易,都是关起门来谈,嘴上说“不实”,心里盘算“可合作”。
这波操作,不是你情我愿那么简单,是一场耐力赛。
技术授权不等于卖身,合作也未必就等于把未来交给别人。
朱江明要的,是借技术换资源,换生产线、供应链和全球渠道,自己还要有一席之地。
这逻辑在中国新势力车企圈其实挺常见,大家都想借船出海,谁也不想当船上的水手,最好都能是船长。
说到这,我忍不住自嘲一句,职业病就是“看到故事先看底层逻辑,不信眼泪只信合同和股权表。”可能这就是从业者的冷峻:别人刚听到风声我已经在算股权稀释比例了。
外面的世界总想用“卖不卖”来定义一家公司价值,实际上,真正的较量是技术、资金、资源和团队之间的多维博弈。
零跑与一汽,表面是合作,底层是博弈。
各自有算盘,谁也不会轻易把手里的筹码推到对方桌上。
细节推演下去,事情就更复杂了。
一汽要控股,不只是买股份那么简单。
Stellantis集团是全球巨头,跟一汽本身关系微妙。
零跑与Stellantis的合作加速国际扩张,这也是零跑的底气之一。
一汽如果真想拿下零跑,势必与Stellantis产生直接利益冲突,全球资本布局和中国本土资源如何兼容,有时连董事会都得开好几次。
资本运作,不只是“砸钱收购”,还要考虑政治、市场、品牌、团队和跨国协议,这里面的复杂程度,堪比一场连连看还带障碍赛。
更何况,“独立发展”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很难。
新势力车企之所以强调自主,不只是创始人情结,更是市场竞争态势决定的。
你要是把控权交出去,再好的技术也可能变成别人的嫁衣。
朱江明和他的团队,已经在资本市场练过好几轮了,看得出他们对自己的命根子有种偏执。
这个偏执,在资本世界里并不稀奇,反而是大多数创业者从0到1的心魔。
你说这是执念也好,是自负也罢,至少能解释为什么每次“卖不卖”都是传闻,而不是新闻。
这里面其实还藏着一层讽刺:新能源车行业正经历一场大洗牌,传统大厂想迅速补课,新势力急需靠山。
合作看着是共赢,但谁都知道,真正的赢家不是谁拥抱得早,而是谁能把话语权留在自己手里。
在这个行业,技术只是门票,资源才是座位,控股权就是方向盘。
朱江明如果真把方向盘交出去,可能还没驶出高速路口,就被导航重新规划了路线。
偶尔我也会在行业酒局里听到同行自嘲,“我们做分析师,天天帮人算命,结果自己还在为明天的饭票发愁。”这行业就是这么黑色幽默,谁都想做知情者,谁都怕最后成了局外人。
现实就是,合作可以,卖身暂缓,谣言总是比真相跑得快。
资本市场的神经,永远比实际进展多出两步。
如果真的要收束这个故事,我不会轻易下结论。
零跑和一汽的关系,今天是技术合作,明天会不会变成股权联姻?
朱江明能否一直把控权握在手里?
Stellantis会不会另起炉灶?
资本市场会不会下次再炒作一轮?
这些都是悬疑,谁也无法预判。
留下最后一个问题:在新能源车这条变数极大的赛道上,到底是技术决定未来,还是资本和资源决定命运?
或许,这场“卖不卖”的闹剧,会一直上演下去,直到有一方主动松手。
到那时候,现场的咖啡可能已经凉了,故事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