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驾控更稳?问界新M5 Ultra与特斯拉Model Y操控体验对比分析
我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琢磨驾控这个词,感觉这事儿真不能只凭感觉说事儿。尤其是在试驾了几款不同的车后,才发现每款车背后那点小不同能玩出不少花样。今天就讲讲我对问界新M5 Ultra和特斯拉Model Y这两个兄弟车的操控体验。
先说问界新M5 Ultra。这个车一出,从底盘设计上就让我觉得有料。我查了资料,它用的全铝合金底盘——这是同行中少见的。设计结构也不赖,前悬架用了四球头双叉臂+后悬架是多连杆,跟法拉利超跑的底盘挺像的。哇,听起来挺玄乎的,但实际感受更直观。试驾时我特别留意过弯的表现。冲进一段连续弯道,车身的侧倾明显控制得比我预想的要好。转向也很精准,刚转方向盘时车的反应特别跟手,几乎没有迟滞感。这个轻量化的效果确实有点用,车身轻盈,过弯变得自然很多;我觉得国内不少别的这一级车,要不就是偏软,要不就偏硬,问界这个感觉挺恰到好处。
再说悬挂表现。过减速带?我特地慢下来试了试,没有多余的晃动,也没有底盘吱嘎作响的声音。坐在里面,感觉底盘做工扎实,支撑到位,不会让人觉得被带着蹦蹦跳跳。更别说高速转弯时轮胎抓地力充足,极限状态下车的可控性很高。有次快变道,车尾跟得挺跟手,油门微调一下,车身就怎么调整都挺稳。反正我觉得,问界新M5 Ultra的底盘调教只要不是开得特别猛,那绝对稳得不像话。
比这更有趣的是问界的智能辅助。它配备了华为的DATS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能根据路面状况自动调节输出扭矩。试了一下非铺装路,弹性的反应明显比我预期的淡一些,颠簸感几乎没啥明显变化。这系统一调节,确实让驾驶变得更聪明。我还专门问了销售:这种系统,能不能提升过弯中的稳定性?他们说:这个主要是改善乘坐舒适性,但有助于增加车在复杂路面上的可控感。
这一点我自己感受也挺深的。很多车的悬挂调教都差不多,关键在于调教细节。问界的调校偏向于稳、舒适,但又不失操控的灵敏。这点比我后来试驾的同价位的某几款车都要好些——具体差距怎么量化?我估算了下,底盘和悬挂的成本大概占车身成本的10%左右。没有具体数字,但感觉这部分投入对操控提升很有效。
不能只靠硬件说话。软件方面的调教也很重要。这车搭载的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我想,咱们不用太偏激,但那6000元的升级权益确实让它的辅助全面起来。试了几次预判变道、紧急刹车,反应都还挺及时。有人在车里笑着说:你别跑,别冲呀,哈哈。我也有点担心:这样智能化是不是会飘,会不会依赖过度?但这次试驾下来,感觉问界走的是稳妥路线,不会突然卡住或者失控。
对比特斯拉Model Y,很多人说它操控更有科技感。的确,特斯拉的悬挂调教偏硬,路感清晰,过坑坑洼洼时多了点弹跳,长时间开下来,确实累。有人评价:它上高速,就像弹簧一样,反应快,响应灵敏。我自己体验下来,倒不是说不好,只是感觉长时间驾驶可能会感觉疲惫——尤其是你开惯了问界那种兼顾操控和舒适的底盘。
那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我测试这两车的时间不算长,但数据和感受已经告诉我:问界新M5 Ultra在弯道中的表现更自然些,驾驶感受更贴地。也许有人觉得硬一点的悬挂可能会更嗖,喜欢追求极致操控。
现实中,有个修理工跟我说:很多车只看硬件说话,实际用起来不一定好。他当年开一辆商用车,说:能跑的稳就行。我觉得,说这话的意思很简单:不要只看参数表,要试着在真实环境里感受一下。
问界的这套底盘用的材料和工艺,我感觉可能比外面一些轻量化设计要扎实些。你知道的,很多厂家也会用一些伪轻量,实际上硬邦邦的,开一会都觉得累。而问界这个,不仅审美上看起来调调高级,实际操控上也让我觉得值得。不过也得承认,它的底盘对于一些激烈驾驶可能还不是最顶级的(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它定位的还是比较偏向家庭用车。
至于我自己在思考,未来这类智能辅助和底盘调校会怎么发展?这可能关系到整个行业的未来。可能某天,我们会期待,汽车的驾驶表现能像我们开自行车那样顺滑,而不必觉得像骑钢丝绳一样紧张。
对了,问题来了:你觉得,未来在驾驶辅助和底盘调校上,哪个更重要?还是两者结合的灵魂更吸引你?我其实还在琢磨这个,毕竟无论怎么折腾,车的心跳才是真正的命脉。
(这段差不多该结束了吧?下一次试驾,你会不会更关注车的底层表现,而不光是外观和配置?这点,从心里还真没怎么细想过。)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