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公布三大汽车央企成绩单,哪家更强?其实吧,真的没那么简单。这几天我看了几份数据,也去问了在车厂工作的小伙伴,整体水平都差不多。
比如说,一汽、东风、长安这三大央企,2024年销量都在300万辆左右。具体点:一汽完成了大概320万辆,完成率92.2%;东风差不多248万辆,91.8%;长安则是268万辆,95.8%。这个完成率啥意思?其实挺重要的,代表他们的计划完成得还算不错。
你知道的,这些数字背后其实暗藏玄机。
一方面,是供应链。这段时间,供应链问题一直没完全解决,像芯片、模组都还在涨价。车企的产能还得盯紧原材料,交货时间难说,库存顺不顺、策略调配都要看供应链反应。
我还想过,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皮肤。一汽比东风更靠自研,长安其实走的是快准算,但这只是表象。实话说,行业变得太快,不可能只靠过去的老办法应对。
谈到新车,特别是新能源车,这也是今年最大的转折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东风风行推出了星海V9,融合了集团内的多技术,投放市场后反应还挺热烈。你知道吗?它的尺寸挺大的,长/宽/高分别5251/1920/1820mm,轴距直逼3米,车身确实大。家里的小一个茶几大小的儿童座椅放进去也不成问题。你试想全家出行,宽敞舒适才是真的王道。
这车动力也不能忽略。搭载了马赫双擎混动车系统,最大的亮点是:154马力,扭矩230牛·米。强吧?而且它的纯电续航能跑200公里,也就是说,短途出行,基本不用担心电池的问题,更会结合我之前听说的,自带的电池技术日产都敬畏三分。
对比同价位的竞品,比如腾势D9、传祺E9、别克GL8新能源、丰田塞纳……我感觉风行星海V9这配置确实好过不少。起码买得起——它的价格很有竞争力。
这让我想到,价格和配置的性价比其实是关键。很多人其实最关心这个。相似配置下,我相信它的价格可能比腾势要低个10%,具体我也没怎么算过。
真的,买车不只是看数字,还得试驾感受。朋友刚试了试,笑着说这车开起来很稳,不像以前那种‘软绵绵’的感觉。
(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么说吧,新能源带来的变革,真的不只在技术层面,更在消费者的认知里。那过去买BBA追求的身份,现在变成实用+经济,对吧?我估计几年后,像风行星海V9这种车型,才是家庭第一伴侣。
说白了,新能源车的成本其实还挺复杂。有时候:买它之前,心里在琢磨的,也只是续航、价格、快充、空间……纯粹商业逻辑之外的部分。
比如我一个朋友,去年刚买了辆普通SUV,他说:修车贵啊,我那车一年一般只修三次,但每次都要几千块。。你知道吗?新能源车在维修上的费用反倒低一些,尤其是电池用个五六年不用担心跑不动。
有一点我从没细想过——就是保值率。这次我简单心算过,百公里成本一年看,新能源可能会低个大概20%,这主要是燃油成本高、维修便捷。而更妙的,是新能源车可以在二手市场里迅速圈粉。
话说回来,汽车行业其实一直像个贬值游戏。我一朋友——修理工,他说:看车子新出第一年就会贬了个10%以上,第二年可能掉个20%。但那天他也补充道:新能源车保值,不算太差,至少比传统车好点儿。固定的队伍,总有人坚持。
这个行业变局,真让我有点困惑:大企业这么拼,地方政府还在鼓励新能源补贴。有没有考虑到,补贴退了之后?这市场会发生什么?我猜,或许会有很多企业疯狂压价冲销量,短期看似好,长远可能就泡沫了——这没细想过,就是一种直觉。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但未来会不会出现千人千车的局面?我觉得,有可能。因为每个人用车场景不同。比如我上次和朋友聊天,他说:对我而言,开车上下班,续航够用就行,但我邻居就喜欢跑长途,追求大空间。
其实这个行业,最有意思的还是用户心理。一台车,买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身份、生活方式和惯的体现。
所以,最后我在想,像风行星海V9这种新车,要是真能在用户心里站稳,其实也不难。厂家能不能保持创新。别告诉我,谁都能靠降价当大爷。
现实摆在眼前——唯一不变的,是变。
你觉得呢?
这个市场会怎么样演变?或者,像你想过:我什么时候该考虑换车?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