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行驶为何成电动车续航杀手?技术控揭秘背后真相

最近,车圈里一件大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小米公司发布的第一款汽车SU7,在德国著名的纽博格林赛道上跑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成绩,一举超过了保时捷,成为了当时赛道上速度最快的量产电动车。

这个消息听起来确实很提气,也证明了咱们国家在造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然而,就在大家为这个圈速纪录喝彩的时候,一个不太起眼的细节却引发了更广泛的思考。

高速行驶为何成电动车续航杀手?技术控揭秘背后真相-有驾

据报道,这辆满电出发的小米SU7,仅仅是跑完了这一圈二十多公里的赛道,电池电量就消耗了将近一半。

要知道,这辆车的官方续航里程是630公里。

这么一算,在赛道这种极限驾驶条件下,它的实际续航表现只有标称的百分之六左右。

虽然在赛道上飞驰和我们日常开车完全是两码事,但这个巨大的反差还是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也再次把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推到了大家面前:为什么纯电动车一开到高速公路上,电量就掉得那么快,续航里程也跟着大打折扣呢?

这高速公路,似乎真的成了电动车续航的一道坎。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得从电动车的核心部件——电机和电池说起。

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动车的电机,就像我们熟悉的汽油车发动机一样,它并不是在任何转速下工作效率都一样的。

高速行驶为何成电动车续航杀手?技术控揭秘背后真相-有驾

它有一个自己最舒服、最省力的工作范围,我们通常称之为“高效工作区间”。

在城市里开车,车速不快,走走停停,电机的转速正好就落在这个高效区间里。

这时候的电机,干活麻利,能量转换效率高,自然就省电。

可是一旦上了高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车速一下子提升到每小时一百公里以上,电机的转速也会随之急剧攀升,这就很可能超出了它最舒适的工作范围。

很多纯电动车上装配的是永磁同步电机,这种电机的基础转速是由它内部的永磁体磁场强度决定的,可以理解成一个天生的“速度上限”。

当车速越来越快,电机需要转得更快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时,这个天生的“上限”就成了一种束缚。

高速行驶为何成电动车续航杀手?技术控揭秘背后真相-有驾

为了突破这个束缚,车辆的控制系统就必须采取一种特殊的手段,就是往电机里输入一股反向的电流,用来削弱永磁体原本固定的磁场,从而让电机能够转得更快。

这个过程在技术上被称为“弱磁调速”。

这个办法虽然解决了转速的问题,但代价是巨大的。

首先,这股额外的反向电流本身就是一种能量消耗,它并没有用来驱动车轮,而是消耗在了电机的“内耗”上。

其次,永磁体的磁场被削弱后,电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动能的效率也会随之下降。

一来二去,电机在高转速下就变成了一个高能耗的设备。

除了这种直接的效率降低,电机高速运转时自身还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损耗。

高速行驶为何成电动车续航杀手?技术控揭秘背后真相-有驾

电机内部主要是由铜线圈和硅钢片组成的铁芯构成的。

当大电流流过铜线圈时,会因为电阻而发热,这部分能量损失叫“铜损”;当铁芯在快速变化的磁场中工作时,也会产生热量,这部分损失叫“铁损”。

在低速行驶时,铜损是主要的能量损失来源;而到了高速行驶时,电机转速和功率都大幅提升,铁损就变得越来越严重。

再加上弱磁控制本身就需要增大电流,进一步加剧了铜损。

这些因为发热而白白浪费掉的能量,最终都来源于电池里宝贵的电能,使得车辆的驱动效率大打折扣。

电机在前方高耗能地运转,所有的压力自然就传导到了后方的动力源泉——电池包身上。

高速行驶意味着电机需要持续不断地大功率输出,这就要求电池必须以非常大的电流进行放电。

高速行驶为何成电动车续航杀手?技术控揭秘背后真相-有驾

我们可以把电池想象成一个水库,电流就像是出水口的水流。

低速行驶时,是细水长流;而高速行驶时,就变成了开闸泄洪,对电池的压力可想而知。

电池的内部并不是一个畅通无阻的通道,它存在着“内阻”。

根据物理学原理,电流越大,在内阻上产生的能量损耗就越严重。

以主流的三元锂电池为例,如果以1C的常规倍率放电,内阻造成的功率损耗可能在每小时3.2千瓦左右;但如果把放电倍率提高到3C,也就是大电流放电状态,内阻会随之升高,每小时的损耗功率可能会急剧增加到超过20千瓦。

这些因为内阻而损失掉的能量,并不会凭空消失,而是全部转化成了热量,积聚在电池包内部。

电池发热,又会引发另一个连锁问题。

高速行驶为何成电动车续航杀手?技术控揭秘背后真相-有驾

电池是一种对温度非常敏感的部件,过高的温度会严重影响其性能、寿命乃至安全。

因此,当电池因为大电流放电而持续升温时,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就必须立刻启动,并且加大功率工作,来为电池降温。

比如,当电池包的温度从舒适的25摄氏度上升到45摄氏度时,为它散热的液冷系统所消耗的功率可能会从0.8千瓦左右直接翻上三倍,达到2.3千瓦。

这部分用来给电池降温的能量,同样是额外的负担,进一步蚕食了车辆的续航里程。

所以,在高速上,电池一边因为内阻增大而加速消耗电能,一边又要分出一部分电能来给散热系统供电,形成了双重消耗。

除了电机和电池这两大核心部件的效率下降,还有一个在城市里非常重要的省电功能,在高速上几乎派不上用场,那就是能量回收。

我们在城市里开车,经常会遇到红绿灯或者堵车,需要频繁地刹车和减速。

高速行驶为何成电动车续航杀手?技术控揭秘背后真相-有驾

电动车的能量回收系统,就是在我们踩刹车或松开油门踏板时,将车辆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回电池里,相当于一个“反向充电”的过程。

据统计,在城市道路驾驶,每公里大约会有2到3次刹车,能量回收的机会非常多。

但到了高速公路上,路况通常很顺畅,大家基本都保持匀速行驶,踩刹车的频率极低,可能开好几公里都用不上一次刹车,每公里的刹车次数甚至不足0.3次。

这就让能量回收系统这位“省钱小能手”英雄无用武之地。

而且,考虑到高速行驶的舒适性,为了避免松开油门时车辆产生过于强烈的拖拽感,车企通常会把高速模式下的能量回收力度调得比较弱。

以特斯拉Model 3为例,在城市工况下,它每百公里大约可以回收3到5度电,而在高速工况下,这个数字就降到了仅仅1到2度电。

一边是能量消耗的源头在不断扩大,另一边是补充能量的渠道又基本被堵死,纯电动车在高速上的续航表现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高速行驶为何成电动车续航杀手?技术控揭秘背后真相-有驾

当然,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汽车企业们也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通过各种技术创新来努力攻克高速续航的难关。

其中一个非常直接有效的思路,就是大幅提高电机的极限转速。

比如咱们中国的骄傲比亚迪,就在其部分车型上搭载了转速高达三万转的电机。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前面刚说过高转速费电,为什么还要把转速做得更高呢?

这其中的逻辑其实非常巧妙。

通过将电机的最高转速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实际上是极大地拓宽了电机的高效工作区间,使得电机在高速行驶所需的高转速下,依然能够保持在相对高效的状态。

更重要的是,在输出同等功率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高转速、低扭矩”的方式来实现。

因为电机的扭矩和电流大小是正相关的,降低了输出扭矩,也就意味着降低了工作电流。

电流一旦降下来,前面提到的因为大电流引发的各种能量损耗问题,自然也就得到了缓解。

当然,要制造出如此高转速的电机,对转子材料、轴承、散热等方面的技术要求都是极高的,这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在核心三电技术上的深厚积累。

除了提升电机转速,应用碳化硅功率器件来提升电控效率、通过增加多档位变速箱来优化电机工作状态等,也都是目前行业内正在积极探索和应用的技术路径,这些努力都在共同推动着纯电动车的高速续航表现不断改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