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高管一年走掉13人,欧美造车班底塌了,马斯克把筹码全压在中国团队

特斯拉高管一年走掉13人,欧美造车班底塌了,马斯克把筹码全压在中国团队

2025年的这个冬天,对特斯拉美国总部来说有点刺骨。表面上,工厂还在转、车还在卖,股价一会儿跌一会儿弹,但内部的管理层已经掀起一场罕见的“地震”:从2024年2025年11月,整整走了13位核心高管,而且大多集中在欧美汽车业务这条主线。

离职名单里名字一个比一个扎眼。干了18年、负责电池和动力总成的Drew Baglino,被很多员工视作特斯拉“心脏工程师”;做电池架构的Vineet Mehta,是那条“血管”的关键人物;做公共政策的Rohan Patel,对外沟通的脸面人物,也走了。最戏剧性的是11月11日Model 3/Cybertruck负责人Siddhant AwasthiModel Y负责人Emmanuel Lamacchia同一天发帖告别,相当于主力车型的两位“封疆大吏”集体放下兵权。

名字摆在一块儿,你能感到那股“抽骨头”的力度。这不是简单的正常轮换,更像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尤其是这些人,不是空降的职业经理人,而是跟着马斯克在工厂地板上打过硬仗的老臣子,很多人见证了特斯拉从差点破产到市值冲天的全程。

把时间线往前推一季,背景就清晰多了。2025年第三季度,特斯拉的招牌新物种Cybertruck销量同比暴跌63%,全球只卖出5000多辆,多次因油门踏板问题、装配瑕疵被召回,一度成了社交媒体段子素材。高调发布时的“未来战车”,被现实摁在地上摩擦,这个落差,高管们感受最直接。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产品翻车,高管走人,正常。但细看内部资源流向,就会发现另一条线:马斯克已经把赌注几乎全压在AI和机器人上。

特斯拉高管一年走掉13人,欧美造车班底塌了,马斯克把筹码全压在中国团队-有驾

现在的马斯克,眼睛盯着的是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公开谈到特斯拉,他嘴里最常出现的词是“自动驾驶”“机器人”“软件价值”,传统造车业务更多成了“现金牛”,要源源不断地给AI项目输血。他对具体车型项目的态度很明确:结果要漂亮,预算自己想办法抠。

做具体车型的人最清楚,这种资源结构意味着什么。Cybertruck质量问题频出,高管当然想解决,但零部件降本压得死、研发资源有限、生产节拍又不能慢,一边得应付召回,一边还要完成利润指标。钱和人力往AI去,车这边就只能硬抗,出了问题还得先背锅。

特斯拉高管一年走掉13人,欧美造车班底塌了,马斯克把筹码全压在中国团队-有驾

离职的Siddhant Awasthi说“这是最难的决定”,看似客气,往里想一层,其实就一句话:任务不可能完成,扛不动了。做欧美业务的高管,面对的压力还多了一层——合规、品牌舆论和对手夹击。

在美国,当年大家为了特斯拉股价和手里的期权,还能咬牙接受高强度工作节奏。现在股票一路震荡,Cybertruck成了段子,很多人心里就开始算那本账:再拼命几年,值不值?所以外界看到的是:Waymo等竞争对手那里,慢慢聚起一波“特斯拉老熟人”。熟悉自动驾驶、熟悉整车软件、熟悉供应链的骨干,带着经验和人脉离开,对对手来说就是加弹药。

特斯拉高管一年走掉13人,欧美造车班底塌了,马斯克把筹码全压在中国团队-有驾

欧美团队的收缩,折射出的其实是两种造车方式的分水岭。一种是带着强烈硅谷标签的“精英式造车”:重视话语权、愿景、股权激励,讲究流程、平衡生活和工作;另一种,是以效率、成本压榨到极致为主的“工厂战斗模式”。特斯拉早期靠的是硅谷故事,如今推进的是后者。

就在欧美高管“提桶”的同时,马斯克把更多赌注压在了东方。那张王牌,叫朱晓彤,叫上海工厂

上海超级工厂的节奏,熟悉车圈的人都知道:一辆车30秒下线,国产化率95%,很多零部件供应商“贴着工厂”生长,把供应链压得极短。疫情阶段,这个工厂撑起了特斯拉的全球交付,后面又靠频繁调价抢市场,给整家公司争出大块规模。

在这样一套打法下,朱晓彤一路从中国区负责人,升到负责全球制造,手里握着34万股特斯拉股票奖励,在管理层的位置,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核心。对马斯克来说,他要的不只是一个懂中国市场的人,而是一个能把“上海模式”复制到全世界的执行主帅。

特斯拉高管一年走掉13人,欧美造车班底塌了,马斯克把筹码全压在中国团队-有驾

特斯拉现在形成了一个很清晰的分工画面:马斯克抓欧美销售和AI故事,要面对资本市场、产业政策、舆论风向;全球制造这块,交给朱晓彤,去啃成本、产能和工厂管理这些最硬的骨头。对公司来说,这是在欧美工厂“去中国化供应链”、本地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为自己留的一条命。

美国本土工厂被要求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在零部件和材料上重建本地体系,成本立刻上去了,产能爬坡也卡壳。要让这种局面不失控,就必须有人能用极致的执行力,把浪费抠掉、把流程缩短,把“上海的熟练度”搬过去一部分。

朱晓彤带去的,是一种很具体的工作气氛:少讲理由、多盯现场,质量问题拿数据说话,交付目标不靠话术缓冲。对习惯开会、写报告、讲底线的部分欧美高管,这套文化冲击不小,很多人会感觉“不适合自己”,最终选择离开。

对比两个团队的状态,差距有点直接。欧美那边,围绕CybertruckModel Y怎么稳住口碑、怎么对冲召回影响,一堆会议开个没完;上海这边,围绕产能、交付周期和成本,工厂节拍被压到极限,中国区交付一次次刷纪录。客观看数据,很难说马斯克会把资源往哪个逻辑倾斜。

特斯拉高管一年走掉13人,欧美造车班底塌了,马斯克把筹码全压在中国团队-有驾

从外部视角看,这轮“13名高管离职”的冲击,既是结果,也是一个信号。结果,是过去十多年那套“硅谷造车+创始人崇拜”的模式,在新阶段开始掉皮;信号,是特斯拉更重视硬核制造和中国团队的实际表现,而不是讲故事的能力。

很多人关心一个问题:这么多老将走了,会不会是特斯拉走下坡路的前奏?短期看,管理层动荡一定会给产品、项目节奏带来压力,尤其是在欧美关键车型线;但从马斯克的选择来看,他更愿意用一次激烈的“换血”,换一个更适合当前目标的团队结构,造车老臣子走了,AI和制造派上位。

特斯拉高管一年走掉13人,欧美造车班底塌了,马斯克把筹码全压在中国团队-有驾

从商业层面去看,这家公司正在做一次风险极高的“换轨”:汽车业务要维持足够利润,给Robotaxi和Optimus砸钱;同时又要防止传统车产品线掉队,被对手在新能源上反超。欧美团队里面不适应节奏的撤下去,上海团队的角色被不断放大,这种重心转移已经摆在台面上。

对特斯拉员工来说,故事变了:过去是“陪马斯克颠覆燃油车”,现在更像是“扛起全公司给AI烧钱”,打不打这仗,愿不愿意拼这身子,选择开始分叉。对供应商来说,中国供应链的重要性还在上升,欧美本土供应链怎么补课,是接下来几年绕不过去的考题。

从这次高管“集体离场”到上海团队被推到舞台中央,特斯拉用实际动作给行业提了个醒:造车这件事,到底谁说了算——写PPT的,还是蹲工厂的——答案正在悄悄重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