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一出来,大家都炸锅了。二手奔驰车、故障灯、漏油,加上买车的时候那点“糊涂账”,彻底搅成一锅粥。有朋友说,买二手车本来就有风险,就该自己背着。也有人说,商家黑、套路深,谁碰上谁倒霉。可你要问我怎么看,今天我就试试用最通俗的话,把这事给大家掰开揉碎聊一聊,而且不仅仅盯着车的问题,还想说说王女士口中提到的那些什么“额外花费”,到底又让我们想明白些什么。
其实像王女士这种遭遇,生活中很常见。我打听身边开车的朋友,没几个没被二手车坑过的。有被骗过里程表作假的,有修一个毛病出十个新毛病的,甚至还有买来就泡水的。你说奇怪不奇怪,二手车市场明明这么大、需求这么多,但怎么就老让人心里不踏实呢?难道中国人真天生不适合做二手车生意?
答案当然不是。二手车买卖在发达国家也是民生消费大头,人家市场也不是没暗坑,但为啥人家买卖双方都踏实,就是咱们总闹心?我觉得很大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太相信“面子”、太怕“麻烦”,而“信息不透明”让大忽悠们有了用武之地。
你琢磨琢磨,王女士买的2014年5月生产、跑了好几年的奔驰C,花了40000块,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现实里这个价应该能买到车况还行的。可重点不是这40,000有多便宜,而是——买车之前有没有充分了解车况?车贩子能不能保证车子没有重大事故、泡水、火烧?前任车主是怎么开车、怎么保养的?这些事儿,王女士未必问清楚,也没办法都查清楚。可大家还记得吗?每遇上二手车事故,买主80%都会说一句:“我也不懂车,想着有保障呢。”
确实,普通人都不懂车。但买不懂的东西,咱就得多留个心眼。跳故障灯、漏油,刚提车没多久毛病就暴露,这其实是一种“常态”。表面看是倒霉形成的巧合,深层次原因却是中国的二手车交易链条问题很大。谁最清楚这台车豆腐掉渣?当然是二手车贩子。谁最不了解实际问题?一定是买家。中间这信息差,撑起了几乎整个黑作坊。
你看新闻里彦炫分期的“一年不限公里数质保”,王女士一开始是被这种承诺打动的。但咱换位想想,开了这么久、过手好几家的奔驰C级,机构真的会白白承诺“什么都包”吗?当然不会!通常这种包修包赔,合同细则写得一清二楚:什么部位包,哪个部位不包,出现什么情况免责。买的时候你高高兴兴签字,后来闹矛盾一看合同,“质保不含消耗件、事故件、外力损坏”——啥都不包。
那这个“外力损坏”怎么算?王女士堵门,拖车现场自己踩爆了涡轮管,一下子把问题搞大了。这里问一句,各位,如果不是“踩爆”,那个漏油的管子会老老实实等到下次检修才出事吗?还是早晚也得漏?翻过来看,商家让你堵门的本事肯定不如收钱的本事大。拖车一拉,本来还能协商,变成车毁人伤,谁都往回推责任。
关键是,王女士还讲到了“买车除了车价之外的额外现金”。她说被带着分两次、每次4万,前后给了8万:“供着二手奔驰,还得被割一刀韭菜”?问题来了,这8万是车价之外的什么钱?过户登记费、检测费再贵,不该有这么高。现金交易还没收据,双方扯皮推来推去。这里面是不是有行业潜规则,指不定谁更亏,谁的故事还没被曝光出来呢。王女士敢声称身上常年带着十几二十万的现金,原以为“有钱就好办事”,最后变成“有钱好被骗事”。
别怪我话糙理不糙。这种交易模式,这种现场沟通和“现金为王”,到底是给谁方便?本来二手车应该阳光透明一把,说好了这多少钱就是这多少钱,车况明示,有问题维修或退换。结果,在信息极度不对称、信任度极度薄弱的背景下,“讲究、怕丢人、怕麻烦”的国人,倒成了“受害人集锦”。
大家不妨扪心自问:咱干点啥事,习惯问一句“有没有朋友介绍的?”王女士说自己“胆子大,就是粗心”,话里全是无奈。但凡她买之前请朋友试驾,请第三方检测,自己多百度查查数据库,恐怕也没这么糊里糊涂掏钱。买车是大事,有没有可能多留个心眼,用冷淡理智对待这个大宗消费市场?靠感觉靠运气,最后就是靠“修行”。
其实,商家也不容易,他们活在车水马龙的灰色地带,既要应付客户的“胡搅蛮缠”,还要与上一手“信息失真”博弈。二手奔驰C260,本身就是“事故一族”,保养好了还能少点毛病,一旦被几手流转,毛病叠加,商家修不起买家赔不起,谁都得烧脑袋。有的商家为了增加成交量,承诺“事后保修”,其实多数情况下成了“事后踢皮球”的由头。
但回头想一下,如果这次不是王女士自己现场踩爆管子,“维修不止一次依然故障灯闪”,商家到底会不会认真跟进“发动机问题”?还是只会一句“车是老车,小感冒常有,修修就行”?很多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商家说“漂漂亮亮给你修”,结果修了和没修一样,买家一怒之下就堵门闹事。现代社会,动不动就拉上警察,要么报警,要么拍视频上网,人和人之间的对话完全消失了。
说到底,买二手车靠的不是胆子,而是脑子和方法。合同条款不能嫌啰嗦、验车流程不能嫌麻烦。该请第三方检测的,多花几百块省一肚子气。看车价异常便宜的一类豪车,别想着捡漏,就像王女士自己说的,“我这个人胆子大”。有时候,吃亏的不是胆大的,而是假聪明。能冷静对待这类大单交易,都是靠教训熬出来的自律。
再说那笔“多付的现金”,现金交易在当今社会是最不保险的操作,没有凭证全凭嘴说皮厚。怪不得双方都要互相报警,“证据链”一查变成罗生门。那些妄想用小聪明避坑的,往往最后掉的坑更大。王女士和彦炫分期争执无果,最后还是得靠法律和事实。可实际上,最靠谱的办法早就是——所有流程正规走、小心谨慎、信息公开,把账算清、把话说明,别怕麻烦。
看似一场普通的二手车交易风波,涉及到诚信、规则、信息透明、消费习惯等一连串社会问题。咱这事不只是王女士一家的烦心事,而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都会碰上的“人生大考”。吃一次亏不重要,重要是有没有记住教训,下回还会不会摸黑掉坑。不怕买亏,就怕认栽,最怕栽了还嘴硬。
最后再问大家一句,你们有没有真正反思过,自己买大件时“怕麻烦和凑合”的毛病?所有的教训,都是花钱买的书。希望这些“王女士们”带给我们的烦心,能变成全社会早一点成长的“新常识”。而我们每个人,最好永远不要以“胆子大粗心”当借口,再进同样的坑。千万别拿“侥幸、随性”当本事,和信息化社会的黑市暗箱搏命。买卖之间,该理性的地方就得理性,该较真的地方一定要较真。
大白话就说到这。钱是自己的,路是自己的,别嫌麻烦,别觉得坑离自己很远。下回进二手车店,你自己要多几个心眼,把所有细节晒到阳光下,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动机故障灯”。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