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早上我差点以为要迟到,一看电量23%,用了增程技术续航竟反而增长,轻松实现反向虚标的神奇操作,开车再也不用担心里程焦虑
今儿早上,我差点以为自己要迟到了。一看电量,23%。搁以前开纯电那会儿,心已经凉了半截,今天这一天的心情基本就毁了。但我现在不怕了。增程,懂吗?就是那种自带充电宝的。我直接设了个30%保电,脚踩油门就走,心里那叫一个踏实。然后,最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我眼瞅着,车子一边开,续航里程一边往上涨!开了7公里,电从23%给我充回去了,纯电续航还多了5公里。这是什么操作?凭空发电啊?后来又切纯电跑了会儿,里外里,我总共跑了16公里。你猜我总续航(油+电)掉了多少?15公里。等于我白跑了1公里。这叫什么?反向虚标啊!我真的,现在都懒得跟人争什么纯电好还是混动好了。我就知道,我这台中型SUV,百公里油耗算下来5个都不到,还没有半点里程焦虑。想去哪儿,一脚油门就去了。这种想走就走的自由和脚底下传来的踏实感,真的,谁用谁知道。
基本上,这个增程车的续航表现让我心里有点狐疑。说实话,买车的时候,销售跟我保证:纯电续航大概250公里,够用就行。我当时还心想,要是真能达到,算是不错,但也就差不多了。结果我发现,必须得加一句:其实我更关心的,是油电混合的实际体验。不是说都说纯电多环保多省钱,但我那台增程的,油耗 была,体感下来,百公里不到5升油,算是在我见过的中型SUV里很低了。这个数字我其实估算出来的,大概就是我平时开着,市区堵堵塞塞,油耗就这么多。假设每升油7块钱,百公里只要3.5块油钱,想想也还挺划算的,不算上电费。一段时间,我还发现,这车几乎不用担心电池会死掉或者老化。毕竟,有油当 backup,你骑着油,电池不用太担心有限的问题。
说到这个,突然想起我邻居老李,他年纪大点儿,平常他就喜欢跑偏门路子。有次他问我:是不是纯电车坏了,还得买个油车?不能两头占便宜?我当时还笑,说:还用你问,一车两用,油电在车里就像那老虎咬鸡。他听后一脸懵,我说:反正我车的续航那个...你也知道,我翻了下笔记,油油电电算算,差不多,跟你拉个算账——百公里油钱还比你想的低。他又摆摆手:那还不是得依赖充电桩。我想,他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充电桩的刚需正在变得更合理了,你看,现在多块地方开始入局,大型停车场的快充站越来越多,路边似乎也不再那么稀罕了。只是我心里一直存疑:真能用上快充?能像说的那么方便?不过我觉得,还真得看用车惯吧,像我这种,出个远门还挺放心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面有一段我朋友说,开这个增程车,还是挺舒服的。我当时还嗯了两声。但其实我也很猜测——这车真正的核心优势,或许不在续航的多和稳,而在于它那套虚标的续航指数。它官方说可以跑400多公里,但我实际开下来,除了平时市区跑跑,偶尔也会高速跑,在圈定的路线里,能稳穩维持350,甚至380,也都没有问题。这个,可能是我过去搭的少,没想过的事情——虚标里也得留点余地。或者说,这个虚标是厂家想让你相信的一个数字。
有朋友抱怨:开增程车最怕电池老化,尤其冬天。这也是个点。的确,冬天电池表现差不少,虚标续航其实也是一部分保险措施。我估算,别的车比我续航差的多的,有那个虚标当指标,心里会好受点。真正用车体验,能不能实际到家,才是不二的标准。
突然想到,我那天在维修厂碰到一个修理工,他说:你这个车,增程确实方便,省事。我问:是不是还挺省心?他笑笑:省心倒是,平时跑跑市区,下点高速,不用找充电桩,也不用担心充不上电。你这个温和的动力,刹车不用太费劲,油耗还算合理。但他又补充:但如果跑长途,经常高速,可能还是得看油耗。毕竟油电都得考虑。我心里一阵偷笑,但也觉得他说得挺有道理。
话说回来,这车的日常使用成本,跟我之前想象的差不多——油电结合,花费比单一纯电或传统油车都要低。我还首推这个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既不用担心纯电那点续航,也不用担心油耗太高。是不是有点像减法人生,留点余地,有点安全感。
(这里留个悬念,反正也不看剧本,好奇的朋友可以猜猜,我未来会不会换辆纯电?)我自己倒是还在犹豫,毕竟,各种新的技术都在冒泡,只是还没找到那个非买不可的理由。
随机想到一句话:车子,就像一只忠诚又会变魔术的宠物,能蹦出意料之外的惊喜,也会让你哭笑不得。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烦恼——续航到底算不算虚的?或者油电混合,谁更划算?没想过,行驶过程中那些细节,才最扎心——比如说,停一会儿再起,那电车就要重新发电,耗的油和电都得算。至少我自己是这么琢磨的。
这车是真的让我觉得,未来开车的日子,也许不用太在意那个百公里多少油,只要自己愿意走走停停,虚标或不虚标,实在用起来,才是真的买单。毕竟,最重要的,是那份脚底下的踏实感吧。
你怎么看?我这个猜测,太天马行空了?还是说,未来的车,就得靠虚标功夫,骗得了自己,也骗得了别人?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