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疯抢倒闭新能源车背后的硬核消费观

当车企接二连三倒下,他们的"遗产"却在二手车市场意外走红。一群精明的年轻消费者正用独特的估值体系,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的价值标准。

年轻人疯抢倒闭新能源车背后的硬核消费观-有驾
image

逆向消费:专挑"绝版车"的硬核玩家

在闲鱼平台上,原价30万元的威马W6残值仅剩35%,但只要标注"宁德时代100度电池健康度98%",立刻就能吸引大量询价。这种现象揭示了一个消费新趋势:新能源车正在被年轻人像电脑DIY配件一样拆解估值。

90后工程师小李刚入手一辆高合HiPhiX,他的算盘打得很精:"车企只是组装商,宁德时代电池、博世ESP这些硬件又不会因为品牌倒闭就失效。"调研显示,63%的烂尾车买家最看重三电系统供应商,电池健康度比品牌溢价更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智能车的"返璞归真"现象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被淘汰的智能汽车,恰恰因为"变砖"而重获新生。当车机系统停止更新、自动驾驶功能失效,车辆反而回归最纯粹的代步属性。正如车主老周所说:"现在只关心油门响应、过弯稳定性和冬季续航表现。"

这种选择与新势力鼓吹的"软件定义汽车"形成强烈反差。某二手车商透露,配备激光雷达的威马M7高配版反而比低配版更难出手,"买家明确表示不愿为用不了的功能买单"。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宣告了"硬件决定价值"的回归。

供应链企业的价值反扑

宁德时代的电池意外成为比车企品牌更可靠的"保值硬通货",这背后是汽车产业价值链条的重构。数据显示,主流新能源车动力成本占比高达40%,其中电池就占70%,消费者实质上是在为供应链技术买单。

就像手机行业的台积电和索尼传感器,汽车核心部件供应商正在瓜分传统车企的品牌溢价。当消费者开始用供应商名单给车辆估价时,车企的"组装厂"身份就愈发凸显。一位买家说的很直白:"高通芯片值3万,宁德电池值5万,底盘值2万...品牌溢价?不存在的。"

重新发现汽车的原始价值

这些在二手车市场"淘金"的年轻人,或许比车企更理解汽车的本质。当行业沉迷于智能驾驶和车联网的宏大叙事时,普通消费者用最务实的方式完成了价值重估:能安全可靠地将人从A点送到B点,才是车辆存在的根本意义。

下次当你面对销售顾问的智能话术轰炸时,不妨像这些年轻人一样思考:如果明天这家车企倒闭,你买的车还剩下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可能比任何配置表都能说明车辆的真实价值。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