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七年,大家又一次把目光拉回了上海和特斯拉这场百亿级的豪赌,不少人重温当年的质疑:上海到底赌对了吗?我们到底赚了多少?现在用脚丫子都能想明白,这一票,咱们不仅没亏,还把未来都一起赚进来了。
咱们先回到七年前,那年是2018年,大家都还在抱着合资车企的大腿。什么大众、丰田、宝马,进中国市场必须合资,多少股份得让出来,话语权也分摊,谁都没法一家独大。轮到特斯拉来了,不仅能完全独资建厂,还买地的时候只花了“九毛钱”,贷款利率比地摊还低。很多人在背后嘟囔:凭啥就给马斯克走绿色通道?合着我们家老牌就得排队,特斯拉一来就是VIP,真不怕养虎为患吗?
对这个问题,大伙儿当时确实有点担心。老底子上说,“狼进村,鸡不保”,让一个技术领先的外资企业进来,上海这风险不是有点大吗?但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再看,事实说话了。
最看得见的利润当然是金钱。光看数字,上海就被特斯拉喂得饱饱的。协议里白纸黑字:2023年起,每年纳税不得低于22.3亿元。结果呢?2023年特斯拉中国纳税直接干到23.3亿元,不仅完成任务,还小超一点。这还只是刚开了个头。储能工厂刚动土,产能已经上万。光整车出口,上海工厂一年出口了超34万辆,整个中国新能源出口的四分之一都从这儿出去。这么算下来,税收、地租、员工个税、产业链配套、物流一条龙带给上海财政的回报,早就超过了最初的百亿投资。就算账房先生天天打算盘,也必须点头叫好。
但你要问,“我们是不是只赚了钱?”这事儿还真不止钱。特斯拉这“外来的和尚”,把经文翻译到家里来,最重要的是拉动了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奔跑起来。七年前,中国新能源车还在各种技术上试水,三元锂电池老在磕,车机系统还停在能连手机的阶段。技术,落后;视野,保守。特斯拉一进门,把一堆新概念丢到中国厂商脚下。什么碳化硅、CTC、底盘一体化、电池包一体化、FSD、Giga Press压铸……这些名词原本是杂志里科普的,结果,活生生在上海工厂落地了。
这一下子,国内的车企绷不住了,纷纷扛起了技术升级的大旗。不光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这些领头羊,连新进的小品牌都开始卷技术、卷智驾、卷供应链。最牛的是,时间一晃,原来担心被特斯拉“碾压”的国产车,居然一马当先跑了出来。数据不会骗人,2024年比亚迪销量干掉了427万台,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份额还被拉下来了。什么FSD还没来,国内的智驾已经遍地开花, OTA 软件升级成了起步必备。
可能有人会问,难道没有特斯拉中国新能源车就做不到这些吗?这问题不难回答。没有特斯拉当标杆,中国新能源车企还在“盲人摸象”,连方向都摸不全。马斯克一个大工厂落地,就是告诉我们,“你们可以这么干”,由浅入深,整个产业链人才、配套、技术跟着一起进化。如果没有“示范效应”,所有车企都得花更多年头试错,走更多弯路,成本早就比特斯拉还大,哪有今天的派头?
再说产业链,一体化压铸是个例子。过去大伙儿只会拼装小零件,成本高,还不结实。特斯拉工厂带头用压铸设备,国内供应商宁波旭升、广东文灿、拓普集团火速起家,设备升级、工艺拉满,不怎么依赖特斯拉,反而能供给所有品牌,成了中国新能源的“出海神器”。这波拉动,不仅把供应链卷出来,更把“产业协同”升级了好几个档次。
还有“OTA”这种功能,过去厂家嫌麻烦觉得没啥用。特斯拉直接上桌表演黑科技,不停升级管理、动力、智能座舱几乎一年能多出一大堆新功能。国内车企一看,不能再吃老本了,赶紧学着升级。你说特斯拉是不是“手把手教”?当然不是。它更像个逼你进步的对手,有压力才有动力。别人是老师,你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人。学起来,你就不是“抄作业”的人,是能超过老师的优等生。
更深入点看,特斯拉直接带动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群体起飞”。很简单,过去我们造新能源,不管技术还是宣传,常常被外企卡脖子。特斯拉这根标杆插中国,大家发现,“原来我也能跑这么快”。产业链、供应链、人才、系统都一块进阶,就像一场补习班全体考满分。有人担心“养虎为患”,但养着养着,发现老虎跟我们一起长跑的时候,我们还更快——这不就是“借力打力”,让外资带动内资,最后你自个成大王的吗?
还有更深层的好处,特斯拉来中国不是白来的。它选中国,是看中市场规模和产业效率。在别的国家盖工厂,成本高、政策慢、效率低,因此最优解选的是中国。中国给了它一条高速扩张的康庄大道,特斯拉得以“批量生产全球降价”,还能把技术快速落地,市场铺得飞快。可你换个角度看,谁才是赢家?中国用开放吸引了全球顶尖企业,以产业升级做背书,把技术链掌握在自己手里。最终,你会发现,特斯拉赚到了中国的钱,咱们赚到了全球的本事。
很多人都愿意问,“我们赚了多少?”你数税收、数土地、数人员工资这些钱都是实打实的,但更应该看的,是产业升级带来的几十倍“隐形利润”。技术链、人才库、整车出口、国际市场拓展,一点点推广,最终变成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带头大哥,这是最值钱的。
还有个现实问题值得追问:如果没有当年上海的“破格接待”,特斯拉还会不会有今天?没人敢说肯定。中国市场有体量,有速度,有开放,才有了特斯拉的“翻身仗”。要是政策收紧、产业不支持,特斯拉压根也长不大。不能光看上海给了优惠,更要看到产业窗口期的抓住了“时代机遇”。如果特斯拉死在别的国家,中国新能源也没今天的世界地位。敢赌一票,有时候是城市的胆量,更是产业的格局。
讲到底,这七年,上海和特斯拉这场“百亿豪赌”,结果如何?可以说赢得底裤都翻出来。回头想想,你花了最少的钱,捞了最多的回报,不仅抢了产业升级,还拿了世界市场话语权。这钱,值;这产业,更值。能做出这个选择,能顶住质疑,最后能带着全中国新能源车跑在世界最前头,这就是赢。而且,赢的不是一时一地,是一整个未来。
所以说,这场豪赌到底赚了多少?问得好,咱们赚的不是账面上的几百亿,而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升级和全球突破。而这一切的底气,就是你敢做选择、敢用开放换发展、敢让对手变老师,最后让老师也跟着你跑步追赶。
你说,这种“赌”,还怕啥?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