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销量暴跌25%!广汽本田溃败真相:新能源掉队,车主被合格证“卡”在路上
坑骗消费者的广本,不配叫“信仰神车”!
从年销80万到月销142台,广本电车卖成“限量款”
比亚迪钠电池量产,本田还在优化混动热效率?
合格证陷阱、渠道崩盘、技术掉队:广本三宗罪
辽宁鞍山车主邱志明的手机里存着两张对比照。
一张是2025年3月提车时与全新雅阁的合影,笑容灿烂;另一张是两个月后车辆贴着临时牌照孤零零停在车库,像被抛弃的礼物。“这就是广本给我的‘惊喜’——全款付清却拿不到合格证!” 他的遭遇并非孤例,沈阳维权群里聚集着22位相同境遇的车主,涉及金额超400万元。
当邱志明第四次冲进4S店讨说法时,销售经理在监控死角低声坦白:“老板把合格证抵押给银行了,现在店要倒闭,我们工资也拖欠三个月。” 这种操作在业内被称为“合格证融资”,本质是经销商挪用客户资金填补窟窿。公益律师廖建勋在采访中痛斥:“厂家默许渠道违规操作,是在拿消费者信用垫背!”
讽刺的是,就在车主们焦头烂额之际,广汽本田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累计销量仅15.4万辆,同比暴跌25%。这个数字有多惨淡?相当于比亚迪秦PLUS单个车型43天的销量。更残酷的对比是:距离广本年销80万的巅峰时刻,仅仅过去四年。
回溯溃败轨迹,新能源转型的致命迟缓浮出水面。
2023年12月,当蔚来ET5单月交付破万时,广本的新能源矩阵正在经历寒冬:纯电SUV极湃1月销31台,在乘联会SUV榜单排名284位;插混版雅阁月销954辆,不足燃油版的5%。而被寄予厚望的纯电轿车烨P7,上市首月卖出437辆,次月直接滑落到142辆——相当于部分新势力门店单日订单量。
转型不力背后是技术代差。
2024年某车企技术论坛上,比亚迪工程师展示刀片电池穿刺实验结果时,本田研发团队还在探讨如何优化第三代i-MMD混动的热效率。一位离职的广本技术人员透露:“2023年立项的纯电平台,因日方否决电池采购方案延误18个月。” 此时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已突破50%,而本田在华新能源占比长期徘徊在5%以下。
面对崩盘,广本祭出的对策是“降价+混动”双刃剑。
2025款CR-V混动版官降3万,但终端调查显示其实际销量中混动占比仅18%。更严峻的是渠道压力: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监测显示,广本经销商库存系数达2.0(警戒线为1.5),部分门店为回笼资金将雅阁燃油版降价4万甩卖。某华东经销商苦笑道:“现在卖车就像卖海鲜,多放一天贬值一万。”
耐人寻味的是人事布局。
现任广本执行副总李进的职业生涯,映射出传统合资模式的黄昏。他历任广汽长丰、广汽三菱、广菲克总经理,这三家企业均已在华停止运营。2023年李进调任广本后,企业年销量从64万辆滑落至2025年预估的30万辆。一位内部员工评价:“高层会议70%时间在争论PPT措辞,却没人敢提停售燃油车。”
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重塑行业格局。
乘联会2025年1-6月数据显示:主流合资品牌市占率首次跌破45%,而自主品牌新能源占比飙升至58%。技术路线迭代的速度令人瞠目:当本田宣布2030年停售燃油车时,宁德时代已开始测试钠离子电池量产线——这种新型电池成本比锂电低30%,充电速度提升40%。
沈阳汽车流通协会的警示通告揭露更深层危机:
“部分合资品牌经销商合格证质押率达90%,消费者购车前务必查验企业信用!” 这种行业性信任坍塌比销量下滑更可怕。邱志明们的故事正通过网络发酵,有网友犀利评论:“以前买本田是信仰充值,现在买本田是智商检测。”
历史转折的隐喻发生在广州工厂。
曾生产雅阁的广本第三生产线,如今挂着“广汽埃安智能制造基地”的崭新标牌。在这里,每分钟下线1.2台纯电动车,电池车间激光焊接的火花取代了发动机装配的轰鸣。本田社长三部敏宏那句“颠覆或被颠覆”的名言,正以最残酷的方式应验:曾经需要加价购买的日系神车,如今连合格证都成了奢侈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