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在琢磨一件事,商业叙事这东西,真是个大学问。
同一件事,换个说法,味道就全变了。
比如裁员不叫裁员,叫“组织架构优化”;降价不叫降价,叫“普惠用户回馈季”。
听着都特别高大上,仿佛背后有一盘深谋远虑的大棋。
最近看到一些老牌车企的新动作,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
比如日产,一个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浓眉大眼的”家伙,现在也开始讲“在中国、为全球”的新故事了。
具体来说,就是在我们这儿研发、生产,然后把车子卖到全世界去。
听上去是不是特别提气?
好像我们终于从学生变成了老师,开始对外输出技术和标准了。
但每次看到这种“反向输出”的宏大叙事,我总习惯性地往后视镜里瞅一眼。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汽车工业是怎么席卷全球的?
不就是靠着省油、可靠、便宜这几招,硬生生从底特律三巨头的后院里抢走了市场。
当时美国的车企是怎么看丰田、本田、日产的?
估计就像我们今天看越南制造一样,觉得就是个廉价代工厂,上不了台面。
结果呢?
人家一步步从“制造”走向“智造”,最后成了全球汽车工业的霸主。
历史总压着相似的韵脚。
今天的故事,不过是把当年的主角和配角换了个位置。
日产现在要做的,本质上和几十年前福特、通用面对的窘境没什么两样,只不过这次,扮演“挑战者”角色的,是中国的电动车产业链。
我们来捋一捋这笔账。
首先算“金钱账”。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全球范围内,要造出一台有竞争力的、能赚钱的电动车,中国的供应链是绕不过去的坎。
从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核心,到智能座舱里的芯片、屏幕、操作系统,再到一体化压铸这种时髦的制造工艺,我们这里的成本优势和迭代速度是断层式领先的。
对于日产这样的传统巨头来说,这几年在电动化转型上,说实话有点“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班味。
自己从零开始搭一套全新的三电和智能化体系?
时间和金钱成本都高得吓人,而且等你搞出来,市场可能早就被抢光了。
所以,最经济、最理性的选择是什么?
不是自己在家埋头“填坑”,而是直接到全球最大的电动车“超市”里来“扫货”。
把研发中心设在中国,本质上就是一种“租用”行为。
租用我们成熟的工程师体系、租用我们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租用我们被“卷”出来的成本控制能力。
与其说这是“赋能全球”,不如说这是“租用中国,续命全球”。
这笔金钱账,算得非常精明。
在商言商,这不丢人,甚至是唯一的活路。
再来算“情绪账”。
这笔账就复杂了。
对于一个曾经是“老师傅”的跨国巨头,现在反过来要依赖过去的“徒弟”来开发核心产品,甚至返销全球,自尊心上肯定会有点过不去。
这相当于公开承认,在电动车这个新赛道上,自己的核心能力已经落后了。
就像一个武林盟主,发现自家内功心法不好使了,不得不去租用别家门派的独门绝技来打比赛。
面子上挂不住,但为了不被淘汰出局,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这种情绪上的微妙,也体现在产品上。
比如那个搭载了鸿蒙座舱的燃油车,就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样本。
车身、底盘、发动机还是我的,但“灵魂”——也就是用户交互最频繁的智能座る舱,我直接外包给最强的供应商。
这是一种“打不过就加入”的极致体现。
对消费者来说,体验好了是王道;但对品牌自身来说,这就是一次核心价值的让渡。
当汽车越来越像一个“带轮子的手机”,谁提供操作系统,谁就掌握了用户入口和未来的想象空间。
最后,我们得算算“机会成本账”。
如果日产不这么干,它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答案可能是“死亡”。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堪比“诺基亚时刻”的剧变。
当智能手机时代来临,诺基亚不是没有尝试,它也搞了自己的塞班系统,也推出了触屏手机,但它的整个组织架构、思维模式、供应链体系,都还是功能机时代的产物。
它的转身速度,远远跟不上市场的变化速度。
结果就是,短短几年,一个巨人轰然倒塌。
今天的传统车企,面临的正是同样的“诺基亚困境”。
它们庞大的燃油车业务既是利润奶牛,也是转型的沉重包袱。
它们习惯了几十年“硬件定义汽车”的逻辑,很难适应“软件定义汽车”的新玩法。
如果在错误的道路上坚持“自主研发”,机会成本就是错失整个时代。
所以,日产选择“租用中国”,其实是在用最低的成本,为自己买一张留在牌桌上的门票。
它放弃了在新赛道上从零到一构建全栈能力的幻想,而是务实地选择了一个“组装者”和“集成者”的角色。
用中国成熟的技术,贴上自己的品牌,利用自己成熟的全球渠道去销售。
这听上去不那么“性感”,但可能是现阶段“值博率”最高的策略。
这个趋势一旦开始,就不会停下。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日产,明天可能就是大众、通用、福特。
当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开始把中国研发、中国制造的汽车出口到全球,一个全新的全球汽车产业分工格局就形成了。
中国,不再仅仅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更成了全球汽车产业的“中央厨房”。
各个品牌可以来这里“点菜”,选配自己需要的技术和供应链,然后打包成符合自己品牌定位的“成品”,端到全球各地的餐桌上。
这当然是我们的机会,但也藏着隐忧。
我们成了“卖铲子的人”,虽然能赚到钱,但会不会在无形中,又帮助那些老牌巨头完成了续命和转型,让他们缓过劲来,最终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这就像当年我们用市场换技术,现在人家反过来用技术换我们的市场(和供应链)。
商业世界就是这样,没有永恒的老师,也没有永恒的学生,只有永恒的利益和生存计算。
与其为“反向输出”这种宏大叙事感到沾沾自喜,不如冷静地看清这背后赤裸裸的商业算计。
这既是对我们产业链实力的认可,也是一记警钟:当所有人都来你家“租用”武器的时候,你自己手里的独门绝技,还够不够锋利?
共勉共戒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