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刷屏:一位大姐坐在车里掩面痛哭,她花了十五万元购买的新能源车屏幕突然黑屏,原本的4S店早已关门大吉,维修厂一开口就报价两万元。 这个场景不是孤例,而是当下新能源车主的真实写照。
随着威马、高合、哪吒等超过10家新能源车企在2023年至2025年间相继破产或停摆,超过50万车主突然发现自己开的车成了“电子孤儿”。 河南一位哪吒车主告诉记者,他的车轮胎漏气后,连原厂配件都找不到,只能去街边修理摊凑合处理。 更麻烦的是电池检测,正规店开口就要五万元,而他的车才买了三年。
为什么这些车企说倒就倒? 行业内部人士透露,许多公司玩的是数字游戏。 2024年某次车展上,一名销售私下承认,公司靠虚报订单圈钱,几百块定金就算成销量,实际交车率不到一成。 这种泡沫式增长一旦破裂,车企直接跑路,维修烂摊子全甩给车主。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数量接近149万家,市场早已过度饱和。 威马汽车倒闭后,车主们发现所谓的“终身质保”根本靠不住,车机系统成了摆设,有人想远程开门都连不上网,只能爬进车里手动解锁。
维修困境的核心在于配件缺货。 上海一位威马车主因减速器异响苦等原厂配件半年无果,最后花高价买了二手拆车件救急。 核心配件缺货率超过90%,维修周期普遍长达3个月。 宁德时代等核心供应商的断供,让哪吒汽车的电池、电机等配件变得极度稀缺。
新能源车的维修成本为何如此高昂? 汽车工程师黄先生解释,这和传统燃油车完全不同。 燃油车维修是机械修复,而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与车企软件后台深度耦合。 更换电池不仅要匹配BMS算法,还要同步更新车机系统,但厂家既不开放技术接口,也不提供配件通用方案。
第三方维修店面临巨大技术壁垒。 上海两名汽修工曾因尝试解锁新能源车电池包,被法院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刑。 许多关键部件如电池模组、传感器和中控大屏都是高度定制化的专有零件,制造商消失后,供应链彻底断裂。
天价维修账单不断刷新车主的认知。 一位车主更换60度电池包被报价12万元,而这辆车当初购买价格仅为25万元。 某畅销车型换电池费用高达19.9万元,比二手车残值还高。 细微损伤也可能带来巨额开销,比亚迪汉换个尾灯需要1.8万元,小鹏P5蹭坏激光雷达维修费1.9万元。
保险问题雪上加霜。 威马、哪吒等品牌被保险公司列为“高危车型”,车损险直接被拒保。 天津一位哪吒车主续保时被7家公司拒绝,最后只能“裸奔上路”。 车友群里大多数人今年只能选择小保险公司,且保险条款苛刻,成本大幅增加。
二手车市场更是惨不忍睹。 倒闭品牌车型的贬值率突破60%。 2022年花17万元购买的威马EX5,如今二手车商只愿出价6万元收购。 哪吒汽车被列入“黑名单”,车贩子直言:“这车白送我都怕,修不起! ”
济南二手车商薛先生透露,由于配件供应和维修服务无法保障,收车价比同级别车型低20%-30%,有的甚至沦为“废铁价”。 更绝望的是,某些退市车型因为第三方检测机构难以评估“三电”系统状态,连交易都变得困难。
车主们开始自发组织自救。 在微信群里,他们分享维修小窍门、修理厂黑白名单,甚至自制维修指南。 有人发现车辆断网是因物联卡欠费,通过登录车辆工程模式成功充值,但漏洞很快被服务商封堵。
有工程师提议大家凑钱做替代零件,但算下来成本比原厂还贵。 一位车主无奈地说:“我们就像在玩一个修车版的‘求生游戏’,但规则随时在变。 ”
政府部门也尝试介入。 2025年初,有关部门设立了规模达8.5亿元的“退出保障基金”,但车主们翻看细则后发现,保障范围仅限于“基础维保”,电池、电机等高成本核心部件被明确排除在外。
另一个尝试是建立“跨品牌应急服务渠道”,将“孤儿车”的服务需求引导给比亚迪、吉利等运营稳健的大厂。 但车主们普遍怀疑,这不过是让自己从一个等待队列换到另一个更长的等待队列。
哪吒汽车创始人方运舟曾在供应商会议上承诺“尽快解决配件供应”,但对于已经等了半年的车主来说,承诺显得遥不可及。 明年起,约60万辆早期新能源车将进入电池更换周期,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修车师傅老王在小区经营修理摊多年,他说现在每天都能接到新能源车主的求助电话。 “最头疼的是那些倒闭品牌的车,配件找不到,系统锁死,有时候只能告诉车主‘这车没救了’。 ”
消费者在购车前越来越谨慎。 那些连像样4S店都找不到的新品牌,很多撑不过三年。 有经验的车主开始建议亲戚朋友优先选择比亚迪等老牌车企,虽然设计可能不时尚,但至少维修网络完善。
行业专家指出,新能源车的维修困境暴露了整个行业的标准化缺失。 不同厂家的电池规格、接口协议千差万别,一旦企业退出市场,车主就陷入无解困境。
在某个车主论坛里,有人贴出了自己维修威马汽车的花费清单:电池检测费5000元,更换电机控制器1.2万元,软件重置费3000元。 下面跟帖的车主纷纷晒出类似的天价账单。
二手车评估师小李说,他现在收车必须先查车企财报。 “如果销量连续下滑,或者负面新闻太多,再便宜的车也不敢要。 新能源车贬值太快,一不小心就砸手里。 ”
有车主尝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但过程漫长且成本高昂。 威马破产后,车主们组成的维权群已经超过500人,但真正通过诉讼获得赔偿的案例寥寥无几。
一些维修厂开始尝试“逆向工程”,拆解报废车零件进行翻新。 但这种方法风险很大,北京一家维修店就因使用非原厂配件被车主起诉。
充电桩运营商也受到影响。 某充电站负责人表示,部分倒闭品牌的车因为系统故障无法正常充电,经常堵塞充电桩,影响其他车主使用。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迭代加剧了问题。 2023年上市的车型,到2025年可能就已经停产,相关配件随之断供。 有车主吐槽:“买新能源车就像买手机,新款一出,旧款立刻被遗忘。 ”
保险公司开始调整新能源车保费策略。 2025年起,多家公司对小众品牌车型征收高额保费,有的甚至拒绝承保。 车主们不得不面对“修不起也保不起”的双重压力。
在湖南某二手车市场,一辆2024年产的哪吒U Pro只标价4万元,但整整三个月无人问津。 车商苦笑着说:“这车现在就是个烫手山芋,谁接盘谁倒霉。 ”
有技术人员尝试开发通用型维修工具,但进展缓慢。 一家创业公司推出的“新能源车诊断仪”号称能破解多个品牌,但实际测试中发现兼容性极差。
车主们的自救行动也在升级。 有人建立共享文档,收集全国还能维修倒闭品牌车辆的修理厂信息;有人组织团购二手配件;甚至有人尝试联系海外供应商进口替代零件。
但这些努力效果有限。 广东一位车主花三个月从韩国进口了一个电池模块,结果安装后发现电压不匹配,最终只能退货。
行业监管政策在逐步完善。 2025年6月,工信部要求新车企必须建立售后保障基金,但已倒闭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依然无解。
二手车评估机构开始引入新的检测标准。 某机构推出“三电系统健康度检测”,但收费高达2000元一次,让很多车主望而却步。
维修技术的门槛也在提高。 深圳一家维修店老板说,现在招修新能源车的技师,工资要比传统技师高30%,但合格的人选依然稀缺。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收到的新能源车投诉量在2025年激增。 其中七成投诉涉及倒闭品牌的售后问题,但调解成功率不足10%。
有车主尝试将车辆改装成传统能源车,但工程师指出这几乎不可能。 “新能源车的整车架构是围绕电力系统设计的,强行改装风险极大。 ”
在某个汽车论坛,车主“老张”分享了自己维修哪吒V的经历:为了更换一个刹车传感器,他跑了六家维修厂,最后在郊区的路边摊找到解决方案,花费1800元。
二手车电商平台开始对倒闭品牌车型进行特别标注。 某平台在哪吒汽车页面明确提示“售后风险高”,成交量随之暴跌。
维修配件的价格波动剧烈。 有配件商透露,威马EX5的电池包价格在破产后暴涨三倍,从2万元涨到6万元,而且货源极不稳定。
车主们的耐心正在耗尽。 在某个维权群里,有人提议集体诉讼,但律师估算每人至少要承担5000元诉讼费,且周期可能长达两年。
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数据也成为焦点。 有车主发现,部分车企的维修记录不对外开放,导致车辆转手后新车主无法了解真实车况。
行业专家建议消费者购车前重点考察企业的售后网络布局。 但现实是,很多新品牌为了节省成本,4S店覆盖范围极其有限。
在云南某小县城,一位哪吒车主为了升级车机系统,不得不驱车200公里到省城,结果被告知服务器已停服,无法升级。
维修技术的封闭性引发广泛讨论。 有工程师质疑,为什么车企不能开放基础维修接口? 但厂商以安全为由拒绝妥协。
二手车评估师发现,部分倒闭品牌的车因为无法进行系统诊断,在评估时直接被归类为“事故车”,价值再打折扣。
车主们的创意解决方案层出不穷。 有人用平板电脑替代原厂车机,有人自己编写简易控制程序,但这些改装都可能影响车辆安全性。
保险公司开始与维修厂合作推出“专属维修套餐”,但只针对比亚迪、特斯拉等大品牌,小众品牌车主依然被排除在外。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技术迭代带来另一个问题:老款车的软件停止更新后,兼容性越来越差。 有车主反映,车机导航已经无法识别新修的道路。
在浙江某个汽车报废场,停放着数十辆威马汽车。 工作人员说,这些车大多才使用两三年,但因为无法维修,车主只能选择报废。
维修配件的流通渠道也十分混乱。 有配件商承认,部分“原厂配件”其实是山寨品,质量毫无保障。
车主们的维权行动开始转向社交媒体。 在抖音平台,“新能源车维修坑”话题播放量超过千万,但实际解决问题的作用有限。
二手车交易平台尝试引入“售后担保”服务,但针对倒闭品牌的车,担保费用高达车价的10%,很少有买家愿意承担。
新能源汽车的维修困境正在影响整个行业信誉。 有潜在买家表示,宁愿多花点钱买燃油车,至少不用担心变成“孤儿车”。
在行业内部,关于建立统一维修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各家企业技术路线差异太大,标准化进程举步维艰。
车主们的日常用车受到严重影响。 有威马车主说,现在开车出门都要祈祷别出故障,因为“修车比买车还难”。
维修厂的态度也两极分化。 有的直接拒修倒闭品牌的车,有的则趁机抬高价格,赚取“风险溢价”。
新能源汽车的残值危机正在蔓延。 金融公司开始收紧对小众品牌车辆的贷款审批,进一步打击二手车流通。
在某个汽车投诉平台,威马汽车的投诉量在破产后不降反升,但已经没有任何官方回应。
车主们发现,即使找到维修方案,也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有律师提醒,擅自改装车辆核心系统可能违反相关法规。
新能源汽车的维修困局暴露出行业快速发展背后的隐患。 如何平衡创新与可持续性,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