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汽车观察杂志
近日,问界M8纯电版交付仪式于重庆赛力斯超级工厂举行,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亲自向用户交付钥匙。问界M8自上市以来累计交付超8万辆,蝉联40万级销量冠军。问界M8纯电版延续热销势能,上市24小时大定超1万辆,成为40万级纯电SUV热门选择。
问界车型不断刷新销量成绩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核心逻辑?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赛力斯集团首席技术官周林揭秘畅销密码,认为汽车产业的竞争正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能力决战,破局关键在于融合向新。
打破壁垒,定义产业新标准
“新能源汽车的本质是机械、材料、能源、AI等十大学科的深度交汇,其技术革命正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赛力斯通过智电融合和软硬一体两大路径实现技术破壁。”周林如是说。
在智电融合领域,赛力斯打破电动化与智能化“上下半场”的割裂认知,构建双向赋能闭环。在周林看来,“电动化构建了智能化的物理基础,智能化则赋予电动化以灵魂。”赛力斯的智能增程系统通过地图导航、天气感知等数据融合,实现超过1100个场景的智能识别与自适应控制,将整车馈电油耗控制在较低水平。超充电池依托云端AI智能化中枢,实现700余项参数毫秒级监护,构建了可预测、可干预、可追溯的电池安全闭环。
软硬融合是汽车实现从机械实体向数字生命体进化的关键,周林形象比喻:“硬件好比‘骨骼’,软件好比‘韧带’,‘骨骼’为功能实现提供‘力度’基础,而‘韧带’赋予功能‘柔性’的多元。”赛力斯通过硬件底座+软件底座+生态底座的组合,打造了硬件可插拔、场景可编程、生态可随需、系统自进化的整车架构,自研的悬架CDC+ECAS集成控制器,在实现硬件数量降低的同时,悬架动态调整精度提升50%,为用户带来了更加智能、便捷的用车体验。
在服务方面,赛力斯构建了软硬件融合的风险防护系统,产品软件可实时感知硬件工作状态,发现风险并及时上传至云服务平台。对于油箱盖未关闭、车辆侧翻失联、车辆胎压异常等突发状况,利用大数据和AI大模型实现了48项大数据云端防护与告警、6000余项DTC车端告警。截至今年8月,问界汽车已累计为用户提供用车安全呵护服务超过19.5万次,远程诊断服务超过8000次,累计节约用户维修时长突破30万小时,真正做到“既服务好车,又服务好人”。
从“单打独斗”到“网状共生”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汽车产业的边界不断延伸,竞争已从单一产品维度升级至系统能力维度。周林指出:“车企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融合发展模式成为正道。传统链式供应链系统正在逐步退出,网状融合生态正在成为主流。”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已成为行业跨界协同的典范,四年以来,双方联合打造问界品牌,不仅开创了汽车产业与ICT产业跨界合作的先河,更推出了问界M5、M7、M8、M9等四款车型产品,全系累计交付量突破75万辆,展现出可持续的品牌增长势能。
有别于常规的智驾方案采购模式,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模式的核心在于双方优势互补。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云服务等ICT技术领域具备领先优势,而赛力斯则深耕整车制造、供应链管理和市场运营,双方通过深度融合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落地的全链路协同,达到了1+1>2 的协同效果。
就在前不久,赛力斯超级工厂被华为授予“智慧园区全球样板点”称号,成为华为在西南地区首个智慧园区标杆项目。华为将AI、联接、计算、存储、数字能源及云服务等ICT核心技术全面融入赛力斯超级工厂建设,实现了对3000余台机器人和1600余台智能设备的无缝覆盖,在焊接、喷涂等关键工序中自动化率达到100%。
除了与华为的深度合作,赛力斯还坚持推动产业链的集成化、集聚化变革,联合全球头部供应商打造可靠、有韧性、协同创新的新型集成化产业链布局。秉承横链齐套、纵链打穿理念,赛力斯将一级供应商集成至100家,其中囊括了20家世界级企业。同时携手宁德时代、延锋等核心供应商,首创“厂中厂”的深度合作模式,供应商共同设计、研发并直接参与生产环节,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能,实现了“超级工厂+近地化配套”的高效协同。
三维共振,激活全球化效能
“全球化是涉及制度对接、技术标准、品牌信任及治理能力的系统工程,而非简单的一次性市场占领行为。”周林指出,我国汽车产业要想在国际市场实现系统性突破,需打破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三个层面的不平衡,实现同频共振。
在宏观层面,国内与海外要实现同频共振。周林分析,当前,国内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先发优势显著,应充分发挥产业规模、产品竞争力等优势,以内促外,带动海外市场电动化、智能化渗透率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应充分借助海外市场的本土化资源和市场空间,反哺本土企业的资源短板,以更多的市场空间牵引国内产业持续向上,实现双向赋能和协同发展。
在中观层面,前后市场各项配套要实现同频共振。“前市场决定销量,后市场决定存量。”周林称,对于海外市场而言,与外部本土需求匹配的金融保险、售后服务、汽车养护、二手车等后市场配套体系建设,同样应当引起重视并与前市场建设运营保持同频。汽车后市场配套体系能否实现全球化协同,将是决定中国车企从“产品出海”升级为“品牌扎根”的关键。
在微观层面,企业各要素之间要实现同频共振。车企想要将本土成功进行海外复制,离不开研发、产品、制造、服务、品牌等各要素的密切配合和均衡协同。而海外市场跨要素同频的核心是构建起相对均衡的动态协同体系,实现研发、产品、制造、服务、品牌全链路出海。
“过去,中国汽车产品最大的优势只有性价比。当前,这个优势领域正在慢慢扩大,但还远远不够。”周林强调,“只有随着技术融合、生态协同和系统突破,我国汽车产业才能从‘成本优势’转向‘系统性全面领先’,才能真正实现整体效能的换挡升级,从而最终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性跃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