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减排口号撞上利润报表,
百年巨头们集体踩下了“倒车”。
你以为的环保革命,
不过是资本家的一场精算游戏。
最近汽车圈可真是上演了一出大型“真香”现场,主角就是那帮曾经高举电动化大旗、恨不得明天就把发动机扔进博物馆的欧洲老牌贵族们。
您猜怎么着?
现在他们一个个摸着自家发动机盖,眼神温柔得像看初恋,宝马那位管发动机的大佬克劳斯·冯·毛奇更是直接喊出了“内燃机是我们的根基!”
这句在当下听起来相当“政治不正确”的大实话。
翻译成咱老百姓能懂的话就是:电车这玩意儿烧钱烧得心肝脾肺肾都疼,眼下还得靠燃油车这位“老财主”输血续命啊!
宝马集团2024年一季度财报赤裸裸地显示,燃油车业务贡献了集团高达78%的净利润,而电动车部门过去三年累计亏损已经超过45亿欧元,这哪是根基,分明是现金奶牛和吞金兽的残酷对比。
奥迪的操作更是充满了戏剧性。
前任CEO杜思曼在位时,那可是立下过“2033年全球停售燃油车”的军令状,结果新掌门高德诺一上台,转头就把这flag拔了,轻描淡写地说:“我们不设具体终止日期了,看市场情况吧。”
这还没完,人家反手就宣布2024到2026年要扎扎实实推出超过20款全新的燃油车和插电混动车。
这脸变得比川剧还快,合着2033年的誓言保质期比超市鲜奶还短?
市场反应很诚实:
消息一出,奥迪母公司大众集团的股价应声上涨了3.2%,投资者们用真金白银投票,表达了对“务实”策略的欢迎。
奔驰这位老大哥也没能绷住面子。
回想2021年,康林松意气风发地宣布“2030年在主要市场实现全面电动化”,何等豪情壮志。
结果呢?
2024年2月的财报会议上,康董话锋一转:“哎呀,那个2025年电动车销量占比50%的目标?咱得稍微缓缓。”
更绝的是,他宣布未来十年要继续更新内燃机产品线。
官方说辞很体面,叫“战略聚焦,战术灵活”。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兄弟们,之前吹的牛有点大,现在咱得稳着点来!” 残酷的现实是:
奔驰纯电EQ系列2024年上半年全球销量同比暴跌了32%,旗舰纯电轿车EQS在中国的终端售价一度打六折都卖不动。
反观其燃油车旗舰S级,单车利润依然坚挺在1.1万欧元(约合8.6万人民币)的水平,一台S级的利润差不多能覆盖两台入门级电动车的制造成本。
沃尔沃这边,画风更显悲壮。
当年喊出“2030年成为纯电品牌”的口号何等决绝,如今也不得不改口:“到2030年嘛,90%以上是插混或者纯电就行啦。”
战略收缩伴随着大刀阔斧的行动——全球裁员3000人,其中中国上海技术研发中心成了重灾区,大批工程师、研发人员接到了“毕业”通知。
唯一值得说道的,是赔偿方案还算厚道,基本是N+3个月工资。
这笔裁员账算得精明:
沃尔沃预计此举每年能节省约3.5亿欧元的运营成本,正好能覆盖其2025年动力电池采购预算增量的70%,果然资本家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至于保时捷和宾利这俩金字塔尖的玩家,更是把“务实”二字发挥到了新高度。
保时捷直接把那个激进的“2030年电动车销量占80%”目标扔进了垃圾桶,认为这步子迈得太大了。
宾利则默默地把全面电动化的终点线从2030年挪到了2035年。
宾利那位名字长得能当开机密码的CTO,弗兰克博士解释得理直气壮:“全球金主爸爸们对插电混动版宾利的热情远超预期!”
市场数据证明了土豪的任性:
保时捷插混版卡宴Cayenne E-Hybrid在中国即使比燃油版贵出近40万人民币,订单依然排长队,而纯电Taycan的库存周转天数一度长达92天,几乎是燃油车911的三倍。
富人的世界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既要环保的标签,也要V8引擎的咆哮。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这帮百年老店集体上演“川剧变脸”?
说到底,算盘珠子崩到脸上了,疼啊!
看看他们在最大单一市场中国的遭遇:
宝马2025年上半年在华销量仅为31.79万辆,同比暴跌15.5%,这可是近三十年来首次连续五个季度双位数下滑。
保时捷更惨,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只卖出去了不到1.5万辆车,同比脚踝斩28%,这个跌幅足够让任何一个销售总监原地爆炸。
保时捷CEO奥博穆的解释充满了“甩锅”艺术:
“中国消费者需求变得太快,我们没跟上节奏!”
潜台词呼之欲出:都怪比亚迪、蔚来、理想这帮不讲武德的“价格屠夫”掀桌子!
更扎心的是行业数据:
2025年1-6月,
中国30万元以上高端电动车市场,蔚来、理想、问界三家新势力联手吃掉了62%的份额,
而宝马、奔驰、奥迪(BBA)三家的纯电车加起来,销量还要被后起之秀的小米“吐槽”:
“喝不了(卖不动)就坐小孩那桌。”
当你花三十多万就能买到蔚来ET7这种激光雷达、Orin芯片、空气悬架满配的选手,谁还愿意花七八十万买台智能化可能还不如十万国产车的“带电宝马”?
于是,魔幻的一幕出现了:
这些巨头在全球战略上拼命给燃油车续命打强心针,转头在中国市场却恨不得跪着推进电动化。
奥迪是真金白银砸了200亿人民币在长春建了专门生产纯电车的PPE工厂,去年底刚投产。
更“激进”的是,它2019年就抱上了华为的大腿,深度合作,把华为的乾崑智能驾驶系统塞进了自家的Q6L e-tron,美其名曰“豪华品牌+华为全球第一车”。
这操作就像少林寺方丈报名参加互联网产品经理速成班,传统武学底子加互联网思维,打不过就果断“认爹”!
宝马的精分现场在价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曾经定价40万+的纯电i3,如今终端优惠后直接杀到25万区间,相当于腰斩。
奔驰EQ系列更狠,主力车型EQE/EQE SUV普遍给出7-8折的骨折价。
这场面像极了奢侈品店季末大清仓:
“原价五十万的德国精工,现价二十五万,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但中国消费者早就练就了火眼金睛,掏出手机一查:
隔壁极氪007,800V高压平台+骁龙8295芯片+激光雷达,入门版才卖22.99万,您这老平台油改电的“清库存”产品,唬谁呢?
当然,利润的拷问才是最根本的驱动力。
咨询公司J.D. Power算过一笔账:
传统巨头造一台中型纯电车的成本,平均比中国新势力高出18%!
这钱贵在哪了?
首先是人工:德国工会的工人时薪高达72欧元,是中国合肥工厂工人(约9欧元)的整整8倍!
其次是渠道:传统4S店模式卖一台车要分走车价的15%左右作为渠道利润。
最后是历史包袱:像大众集团全球有超过20万退休员工,每年养老金支出占到总营收的3%,
这些成本最终都要摊到每台车上。
难怪分析师估算,像奔驰EQE这样的车,每卖一台,厂家净亏接近5000欧元(约3.9万人民币)。
反观卖一台燃油版S级,那利润能笑得财务总监合不拢嘴。
所以,奔驰康林松那句“调整航向”的体面话,本质上就是“认怂”的职场黑话顶配版。
沃尔沃的裁员通告虽然冷酷,倒也算得上明码标价。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的最新报告已经拉响警报:
过于激进的电动化转型,已导致欧洲汽车产业在过去三年,流失了超过11万个工作岗位。理解了这点,再看宾利一边高喊“2035年前继续卖燃油车”,一边宣布“2027年专为中国市场推出首款纯电SUV”,就显得无比合理了。
给中国土豪造个电动大玩具没问题,但英国克鲁工厂那祖传的手工制造燃油车生产线?
那可是命根子,绝不能动!
为此宾利甚至启动了品牌史上最大规模投资:十年砸下30亿欧元,
给这座85岁高龄的工厂来一场彻底的电动化改造手术,这豪华棺材镶的金边,成本可不低。
这场轰轰烈烈的集体“反水”,本质上是一场关乎生存的利润保卫战。
他们正用燃油车这台“老旧印钞机”吐出的最后金币,为电动化这场生死豪赌购买昂贵的“呼吸机”和“续命丹”。
中国市场就是那最残酷也最不能放弃的终极考场。
当宝马一边喊着“终极驾驶机器”的口号,一边把沈阳工厂的电池产能拼命翻倍;
当奥迪一边和华为深度捆绑搞智驾,一边又悄咪咪研发新一代燃油发动机时,这些百年老店比谁都清楚:
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时,头等舱的乘客最需要的不是新船,而是一艘能带他们离开的救生艇。
哪怕这救生艇,得靠拆了船上的红木家具才能造出来。
所以啊,他们现在只能祈祷:
燃油车的“金币雨”能下得再久一点,好让他们能稍微优雅一点地完成这场狼狈的转身。
毕竟,哪怕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但总不能让有钱的头等舱船客,连泳裤都来不及换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