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第50万辆整车正式下产线,高增长下的服务短板

2025年11月20日,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工厂,第50万辆整车缓缓驶下产线。雷军站在台前,笑容满面。一年零八个月,从第一辆车交付到50万辆下线——这个速度,比特斯拉快了近半年,比理想快了四倍。乘联会数据显示,小米汽车10月零售销量逼近4.9万辆,YU7单车型批发超3.3万辆,杀入全国乘用车销量前十。数字耀眼,掌声如潮。

但这50万辆背后,是行业标杆的加冕,还是盲目扩张的前奏?业内将50万辆视为新势力“及格线”,意味着企业具备规模效应与生存基础。零跑、理想等玩家相继跨过门槛,而小米以最快速度抵达。然而,速度的荣耀之下,品控缺陷、售后失灵、用户维权被报警的新闻,正悄然撕开光鲜表皮。

多位车主在车质网和社交平台实名投诉:新车门缝能塞进两张身份证,内饰油污遍布,座椅皮面刮烂,车机频繁死机,甚至提车12天后动力电池进水。交付中心回应称“符合标准”,补偿仅是一把伞和两箱水。更令人错愕的是,绍兴一位车主因据理力争,竟被交付中心以“闹事”为由报警。中国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10月,小米汽车投诉结案率与企业回复率均为0%,在主流车企中垫底。中国汽车质量网榜单上,SU7位列倒数第一。高颜值与智能化的光环,正被低劣的制造品控和冷漠的售后服务迅速吞噬。

支撑这场速度狂飙的,是小米“多工厂并行”的产能布局。北京一期、二期工厂合计设计产能30万辆,实际利用率已达200%,武汉工厂将于2026年中投产,理论最大年产能可突破百万。毛利率从17.1%跃升至25.5%,超越特斯拉,显示出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但产能不等于交付,更不等于口碑。新工厂爬坡、供应链稳定、市场竞争白热化,任何一环断裂,都可能让百万目标沦为数字游戏。

当一家企业把“速度”刻进基因,制造的严谨与服务的温度,往往成了最先被牺牲的代价。小米用19个月证明了自己能造出爆款,但下一个50万辆,考验的不再是流量与营销,而是能否守住一辆车最基本的尊严——可靠、安全、被尊重。

速度定义起点,质量决定终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