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皇冠,曾经是马路上的“移动名片”,如今却成了市场边缘的“透明人”。2024年6月,全国进口皇冠只卖出105台,这样的销量还不如一些国产新势力的试驾车多。很多人问:皇冠到底怎么了?为什么30多万的进口 丰田成了“无人问津”的鸡肋,这背后的逻辑其实非常直白。
先从价格说起。皇冠现在2.5L版本挂牌29万多,终端优惠幅度很小。对比一下奥迪A4L、宝马3系,随便哪个配置几乎都能吊打皇冠,而且再凑点钱还能上到A6L或者奔驰E级的入门款。别说30多万买丰田能不能说服消费者,连“懂行”的司机都只能轻轻摇头。毕竟,30万以上的价格区间,品牌影响力、产品定位都比皇冠更能打的对手一手一大把。
样子也不讨喜,这就是第二个大问题。过去皇冠是衬西装、戴金表的老板标配,外观大气得像国宾车。可这代进口皇冠反其道而行,直接拉年轻人下场,弄了个看上去“新潮”的瀑布格栅和贯穿尾灯。问题是长度虽超五米,气场却没了,放到马路边,和二十来万的亚洲龙、凯美瑞并排,远看像堂兄弟。都三十多万了,拽不出排面,老板不想开,年轻人也嫌老气。
配置上,皇冠看着不差,全速自适应、L2辅助、座椅加热通风、14个JBL音响、后排独立娱乐屏,什么都有。问题是,这些配置在BBA或者头部国产新能源车型上几乎也不稀罕,甚至一对比不仅不突出,还暴露内饰用料、底盘质感的短板。你拿配置说服人,消费者就拿体验打你的脸。毕竟,空有一堆参数不顶用,车主买的是质感和品牌,而不是手机硬件。
消费人群也彻底转移。曾经钟情皇冠的企业老板,早被雷克萨斯和宝马奥迪奔驰撬走了。现在的年轻人,拿三十万预算更愿意买国产新能源,比如比亚迪汉、小鹏P7,兼顾智能和颜值,一键解决焦虑。开皇冠最多省点油,谁还为那点油钱多掏十来万?更何况,进口车修起来既慢又贵,配件还难找。
还有个致命点,皇冠的“牌面”失灵了。现在二十几岁的年轻司机,很多都不知道“皇冠”曾代表什么。对他们来说,它不过是个比凯美瑞长点的丰田轿车。以前皇冠流行那会,路上能开这车是一种“身份象征”。可现在,消费升级,牌子要足够“潮”,形象要前卫。皇冠只剩个尴尬身份:对老一辈没吸引力,对新一代不时髦。
国产品牌的钳制更狠。红旗H9不到30万,空间和豪华感全方位超车。吉利星越L混动二十万出头,配置爆表。新能源车更是一通降维打击,续航五六百公里,智能驾驶全拉满。“进口溢价”在国产车一降价的攻势下彻底沦陷,皇冠再标高价只会让人转身出门。
回头看,皇冠的销量惨淡其实一点都不冤。价格定高了、外观不招人、配置不出众、用车成本高、品牌认知塌方、对国产车没有“杀伤力”,想让谁买?这辆曾经不可一世的丰田旗舰,如今淹没在市场洪流里。丰田这波操作,就像拿着老“皇历”算新账,结果市场一个大耳光甩过来——你已经不再是主角了。
更讽刺的是,不光皇冠,进口车整体在中国都不灵了。雷克萨斯都在下滑,更别提利润薄弱的日系进口车型了。国内市场已经听不进“进口溢价”那一套;拿智能、颜值、配置和性价比说话才是硬道理。丰田要是再拿皇冠当上世纪的“身份象征”卖,到头来只会变成走向停产的“绝版绝配”。
所以有人还问皇冠为什么卖不好?问题恰恰在于它什么都没有搞懂:既忘了初心,也错了路径。市场不是靠情怀和昔日荣耀来维系的,消费者更是用脚投票。拥抱新的变化、真正研究中国消费者,才有可能再赢一局。否则,皇冠只能成为道路边上被遗忘的一抹“高贵灰影”。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