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智而行 驾趣如一 保时捷的中国答卷
保时捷正在中国全速奔跑。
但赛道已然改变。
销量承压。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6%。中国市场尤为关键——销量3.2万辆。同比下滑26%。成为影响全球业绩的关键变量。
豪华车市场整体承压。数字化体验定义新豪华。
保时捷如何应对?
2025年是重新校准之年。2026年将重启进击模式赢回中国市场。这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暂冲刺。
🏎️ 本土研发:扎根上海,专属进化
核心举措落地上海。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位于上海嘉定。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核心区。超过1万平方米空间。超过300名工程师在此工作。北京设有分支机构。下半年正式投入运营。
这不是简单的地点设置。是战略升级。研发中心整合了三大核心实体:保时捷研发中国分支、保时捷数字科技中国、保时捷工程中国。同时创新性纳入本土采购与质量保障职能。构建了 “本土研发、本土采购及本土质量控制”三位一体的完整研发链路。
使命很明确。聚焦面向中国市场的“软硬一体”信息娱乐系统及驾驶辅助解决方案开发。以“中国速度”提升产品与本土市场的适配性。同时恪守保时捷全球工程标准和可靠性。
🖥️ 首款作品:专属车机,中国思维
研发中心的首个技术落地成果已经亮相。全新一代中国专属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由中国本土团队主导开发。德国总部协同支持。与本土企业博泰车联深度合作。整合高德地图、思必驰等技术。
为何专属?中国用户太独特。比欧洲用户更年轻。走在数字化前沿。他们不单纯把车看作交通工具。期待更多数字化体验。正在重新定义人与车的关系。
系统充满亮点。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语音助手。更智能精准的对话。3D车辆模型和控制功能。人车互动更直观。整合中国主流生态应用。搭载高通8295芯片。
开发速度彰显中国节奏。项目2024年12月启动。目前已进入测试验证阶段。预计2026年搭载于多款车型。包括新能源车和燃油车。
保时捷中国技术副总裁李楠强调。追求的不是最多功能。而是最对的体验。车机不应吞噬驾驶乐趣。而是驾驶乐趣的放大器。系统设计体现了这点。四屏联动——仪表、中控、副驾、空调。功能绝对划分。强调驾驶者专注。副驾屏拥有偏光效果确保安全。
📊 全面战略:产品、渠道与品牌共鸣
赢回中国市场。靠的不仅是技术。
产品矩阵调整。引入911 GT3性能车型。推出中国市场专属版本的Cayenne逐梦版与劲驰版。纯电动Macan 4劲驰版以及Macan逐梦版。全新Panamera隽永版开启预售。这是 “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下的第三款中国定制车型。
全球产品战略也在调整。决定新增更具品牌特色的内燃机车型。推迟部分纯电动车型上市节奏。高于Cayenne的全新SUV系列将率先推出内燃机及插混车型。视市场节奏推进电动化。
渠道优化。践行“质大于量”战略。到2026年底前。经销商规模将降低至100家左右。精简低需求地区线下门店。二三线城市4S店优化。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继续加大投资。例如北京。长安保时捷中心与金港保时捷中心合并迁址。由全新朝阳保时捷中心承接。旨在提升运营效能和客户体验。
品牌体验深化。亚洲首家品牌快闪空间在上海揭幕。开放6个月。展示品牌传承、赛道基因、社群文化、个性化定制。融入上海海派文化独特元素。进一步拉近与本土用户距离。
🔮 深度思考:马拉松的深远意味
保时捷的“马拉松”比喻。意味深长。
这承认了问题的复杂性。中国市场不再是简单销售市场。而是需要深度理解和适应的创新战场。26%的销量下滑是警钟。但更是变革的催化剂。
权力下放至关重要。中国研发中心不仅是地理布局。更是决策权和话语权的重新分配。中国团队主导开发。意味着保时捷真正认可了中国市场需求的独特性和前沿性。这种思路转变。比任何单一技术成果都重要。
平衡传统与创新。对于保时捷这样的品牌。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驾驶乐趣的核心基因?李楠的“功能放大器”理念是关键。技术不应是炫技。而应服务于核心品牌价值。这种平衡。决定了保时捷智能化的差异化程度。
速度就是竞争力。“中国速度”不仅是开发节奏。更是市场生存法则。本土新势力和科技公司已设定体验标准。保时捷需要证明。一家传统豪华跑车制造商。也能在软件和智能化领域同样出色。
✨ 驶向未来的融合之旅
保时捷的答卷。刚刚开始书写。
研发中心运营。专属系统明年上车。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持续产生契合中国用户需求的本土创新。能否将中国智慧反哺全球。
潘励驰说。赢回中国市场是一场马拉松。
马拉松需要耐力。更需要策略。
保时捷的策略很清晰。深度本土化。全心拥抱中国创新。尊重中国速度。
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让保时捷在中国。不仅是德国传奇。更是中国道路上的智慧伙伴。
驭智而行。驾趣如一。
这场马拉松。值得期待。
全部评论 (0)